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江都丁伙發現一座彩繪古廟

江都丁伙發現一座彩繪古廟

日期:2016/12/14 13:02:36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彩繪古廟

彩繪古廟

彩繪古廟

    壁畫人物形神兼備、線條勁挺

    記者隨後與潘先生一起驅車來到了江都丁伙鎮錦東村中心組,找到了這座彰墅廟。現有彰墅古廟為前後三進建築,分別為山門殿、中殿與正殿。

    潘先生說,山門殿與正殿是從清代至現代的修復建築,唯有中殿建築為明代始建並留存至今。

    如何斷定其為明代古寺廟?對此,潘先生解釋道,“這是典型的明代中晚期建築,主要從以下幾點可以看出:一、明代建築屋脊厚重、高大,屋面坡度較陡;二、從屋頂的一個龍吻來看為典型明代形制;三、中殿角梁端部造型為典型揚州地區建築做法,在梁端部有剝腮裝飾,這種裝飾法在清代就已經消失不見了;四、三開間歇山頂中殿中的每一根立柱下都有柱櫍(zhì)。柱櫍就是柱身與底座的過渡部分,安裝"櫍"的原因主要為了保護柱腳。但這種柱櫍在清代就沒有了。”

    記者發現,在中殿東西山牆上可見彩繪佛教《地藏經》內容壁畫,雖然色彩風化斑駁、殘破不全,但依然可以看出當年繪制之精美。尤其是清晰度較高的東面山牆中間部分的人物形象,可謂是形神兼備、線條勁挺、頗見功力。可惜西面山牆的壁畫大部分已被黃白塗料粉刷遮掩,但從已剝落的塗料下仍然可以隱隱見到部分壁畫內容。

    古廟來歷

    謝安曾築三墅,明朝始建廟堂

    那麼,江都的這座彰墅古廟到底什麼來歷?


    江都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名錄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彰墅廟:位於丁伙鎮彰墅村中心組。始建於明代後期。清道光十五年(1835)擴建。現僅存前後三進建築,占地面積約480平方米。第一進硬山式三開間,門前一對五幅紋鼓形門枕石。門上嵌“彰墅廟”石額。第二進為始建時的殿宇,歇山頂三開間。面闊7.63米,進深8.6米,柱下用兩層木質。東、西牆面有“十殿閻王圖”壁畫,面積20多平方米,畫面破損嚴重,但非常珍貴。後進硬山式,五開間,面闊13.4米,進深九檩8.9米。”

    此外,在2005年,有媒體報道稱,謝安彰墅廟江都現身,彰墅廟在丁伙鎮彰墅村中心組,相傳建於東晉年間,又有說始建於明代後期,清道光十五年擴建。現僅存前後3進建築,全木結構,坐北朝南。老廟門前的石鼓、廟堂裡的壁畫,屋頂上的八卦圖等,有著古老而悠久的歷史,都是不可多得的文物。

    相傳東晉時期,謝安到廣陵(今揚州)做官時,曾在丁伙築有喬墅、彰墅、樊墅,至今仍有保存完好的彰墅廟。彰墅廟前殿古石額完整,房內繪有9幅反映民間故事的壁畫,極為罕見。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