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160余年歷史的清代老戲樓殘破不堪 盜賣猖獗、拆舊建新

160余年歷史的清代老戲樓殘破不堪 盜賣猖獗、拆舊建新

日期:2016/12/15 1:17:56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前不久,邢台縣皇寺鎮李梅花村的影壁牆牡丹磚雕被盜,引發社會關注。然而,無獨有偶。7月13日,記者接到一位村民打來電話稱,北小莊鄉東石善村的一座清代古戲樓遭遇賊手,一根石柱被盜走。記者隨即驅車約50公裡趕赴東石善村。記者在現場看到,風雨飄搖約160多年的清代古戲樓,因為缺乏有效保護,已是搖搖欲墜,殘破不堪。而此次石柱被盜,無疑是對其完整性的又一次破壞。 

    現場160余年歷史的清代老戲樓殘破不堪 

    東石善村隸屬北小莊鄉,位於太行山區。沿著蜿蜒起伏的山路,時近中午,記者根據村民指引,終於找到了東石善村的古戲樓。 

    戲樓位於東石善村的“東皋”旁邊,前面是一片空地,野草沒膝。其以石頭為基,木質主體,粗細不等的橫梁雕有隱約紋飾,梁椽歷經百年,幾乎腐朽,勉強支撐樓頂,戲樓主體還算牢固,但仍有部分角落坍塌。 

    戲樓大台前原本立有四根石柱,現在只余三根。被盜走的那根石柱被替換成一根木樁。談及石柱被盜,村支書張文源惋惜萬分。據介紹,此前,那根被盜的石柱發生傾倒,村裡便替換了一截木樁,而石柱就被放於戲台子上面,一直以來用雜草覆蓋嚴實。張文源說,他在7月3日知道石柱被盜走,於是報警。有村民告訴他,事情應該發生在一天夜裡,估計作案工具是一輛三馬車,盜賊趁著夜深人靜,將石柱搬運盜走。 

    據了解,村裡現在還有樂器班,年長者80多歲,唱得是河南調。早些年,戲樓前熱鬧非凡,隨著時代變遷,古戲樓漸漸衰落、被人遺忘,如今淪落至殘破不堪的境地。 

    張文源告訴記者,他們正准備申請資金修繕,沒想到還未來得及修繕,又發生竊案,實在讓人痛惜。 

    發現驚艷古建群隱身東石善 

    東石善村約200余戶,700余人。在這個山村,除了古戲樓、古廟,竟還隱藏著驚艷無比的李家大院、劉家大院。 

    同行的民間文化研究者白全忠,望著眼前的主房、配房,還有牆面上的木刻屏風等構件驚歎不已,他說,自己從沒有看見過如此精美、保存完整而且頗有規模的清代老民居。 

    張文源說,李家大院的祖上經商,經營布匹生意,將生意做到了山西。而劉家大院祖上是開染坊的。 

    主房坐北朝南,配房規制完整,木雕的房檐、精美的屏風等仿佛訴說著過去的輝煌。 

    據介紹,東石善村的古建大都建於清朝中期,門樓、門墩、院落基本保存完整,有的一層,有的兩層,緊緊挨著,幾個院落連成一片,它們如今都歸屬村民,部分仍有人居住。 

    在東石善村,有東皋、北皋,村民從皋下面穿行進出,巍峨高大,依然散發古韻。其中,東皋上建有“三官廟”,辨析開來,古廟木梁還有彩繪痕跡。 

    探析盜賣猖獗、拆舊建新,“鄉愁”何處安放 

    毋庸置疑,邢台市山村古民居民宅數量眾多,歷經歲月滄桑,隨著發掘保護進程加速,有的日漸聞名,比如英談、王硇等等,可是仍有不少古建遭到了破壞,正在衰落。據了解,很多山村原居民外遷,房屋空置,村民看顧不及,屢遭盜賊“光顧”。這些古建很多不屬於文保單位,具有重要研究、保護價值的建築構件被盜走,令人惋惜。 

    2014年6月,馮骥才及其團隊啟動了一個新課題——“中國傳統村落立檔調查”。根據調查數據顯示,從2000年至2010年,全國90多萬個自然村消失,很多鄉土建築、農耕時代的物質見證泯滅,從屬於村落的民間文化也隨之灰飛煙滅。白全忠說,要麼因長年無人居住已成危房,要麼村民拆舊建新,影響整體風貌,傳統村落遭遇“疥癬”之殇。 

    專家指出,傳統村落歷經成百上千年發展,是一種文化血脈相連的生命機體,更是一種具有豐富性的生態系統。我們必須從文化生態系統的角度看待傳統村落保護問題,從保護文化生態系統的綜合因素和縱深層次上保護傳統村落。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