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上海:水鄉古鎮的“粽子情結”

上海:水鄉古鎮的“粽子情結”

日期:2016/12/14 10:24:0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錯落有致的青石小路、古風依存的三裡長街百家鋪子,走進滬郊千年古鎮朱家角,猶如走進古意盎然的江南畫境。古鎮老街無處不在的粽子香味,則使這幅水鄉畫卷更加“活色生香”。

    “朱家角人至今沿襲著端午節家家包粽子的風俗,古鎮男女老少幾乎人人都會包粽子。包粽子是我們日常生活一部分,如今也成為我們最具特色的旅游產品。大家吃的不是粽子,是端午文化。”朱家角北大街居委會黨總支書記沈慎福風趣地說。

    東起放生橋、西至城隍廟的北大街位於古鎮核心區,是上海市郊保存最為完整的明清一條街。端午前夕,粉牆黛瓦、飛檐翹角的北大街上,每一家店鋪門外都掛上了艾草、香囊,隔三岔五就是一家粽子鋪,至少有20多家。屋檐下伸出五顏六色的幌旗,滿滿地擺放著大大小小的粽子,飄出陣陣香味。

    許多店鋪前還端坐著一位上了年紀的阿婆,現場表演包粽子。只見她們把兩片粽葉拗成漏斗狀,灌上醬油老酒鹵好的糯米,當中塞上精肉、肥肉或鹹蛋黃,再加上一點糯米蓋上,用粽葉裹好,外面一道一道捆上稻草繩,麻利地打上一個結,一個飽滿的枕頭粽子就包好了。整個過程不過10秒,行雲流水一氣呵成,令游客啧啧贊歎。

    位於北大街的鑫和升商鋪曾被評為朱家角首批“粽子大王”,從早上5點多開始,50多歲的店主楊金娣就一直忙個不停。“端午節前後的生意特別好,每天要賣掉幾千只粽子。新鮮的粽子一定要現做現賣,如果放在冰箱裡冷凍的,味道就差了很多。”楊金娣說。

    曾經在食品廠工作過的楊金娣,對包粽子的每一道工序都很講究。新鮮的粽葉要經過開水浸燙,豬肉要三分肥七分瘦,調料浸泡的糯米要顏色鮮亮、鹹淡適中,粽葉一面光一面毛,要將毛面包在外,光面包在裡,外表雖不夠鮮亮,但味道極佳。

    “我做了一輩子食品,要對得起街坊鄰居,對得起遠道而來的食客,哪怕少賣一些粽子,工序一道也不能省。”楊金娣說。為了保證粽子味道,她回絕了許多讓她快遞粽子的老客戶。

    每年的端午節前後,也是北大街居委會主任譚衛春工作最忙的時候。為迎接今年的端午節,青浦區將在朱家角舉行“文明在水鄉匯聚、文化在古鎮傳承”一系列活動,除了傳統的包粽子比賽、搖快船表演、端午祈福,還增添了“端午行街”活動。

    在熱鬧的舞龍開道下,身穿傳統服飾的“春播”“夏管”“秋收”“豐登”“迎親”等表演方隊,將沿著古鎮的大街小巷巡回演出,屆時將十分熱鬧,但准備工作也很繁瑣。

    “每逢端午節,我總會想起小時候。那時,家裡也開了一家粽子店,幫著父母忙前忙後,那是為小家忙;如今,端午節依然忙前忙後,卻是為大家忙。”譚衛春對記者說,“每天,看到小時候習以為常的粽子受到世界各地游客的喜愛,看到家鄉由一個偏僻古鎮變成了上海著名的旅游景點,心裡有種說不出的驕傲,再忙再累也是快樂!”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