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譚本球:羅定市守護文物的“民間衛士”_中國文物網-文博收藏藝術

譚本球:羅定市守護文物的“民間衛士”_中國文物網-文博收藏藝術

日期:2016/12/14 21:28:36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從繁華的羅定市大新前路邊的巷子前進幾百米,就來到羅城街細坑村委石圍社區。和外面熱鬧的街道相比,這個距離大新前路僅幾百米的社區顯得十分清靜。沿著硬底化道路前行,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築在一片民居中顯得特別引人注目,這就是羅定市文物保護單位——譚御史祠。走進祠堂,可以看到祠堂已修繕一新,但卻很好地保持了建築的原貌。祠堂裡的好幾個天井上都種有花草,一位老人正細心地為花草澆水。他,就是羅定市譚御史祠管委會會長譚本球。
  今年69歲的譚本球長期投身於羅定文物古跡的保護工作,在羅定學宮、譚御史祠等文物建築的修繕過程中,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譚御史祠始建於明正德年間,是一起三座合院式古建築,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近幾十年裡,譚御史祠曾被用作倉庫、軍營、學校等,其文物的價值一直鮮有人注意。2003年,一位知名的考古學家來到羅定市考察,譚本球陪同他參觀了譚御史祠。該考古學家參觀後認為,這座祠堂有著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希望能對其進行修繕,盡力還原祠堂原來的面貌。隨後,譚本球聯絡了譚氏宗親和社會各界熱心人士,規劃譚御史祠的修復工作。2007年退休後,譚本球更是將全部精力投入到祠堂的修復工作中。為了籌集修繕資金,譚本球多次組織召開譚氏宗親會議,號召大家出錢出力,保護祖先留下的東西。
  修繕工作開始後,譚本球帶頭出錢出力,全身心投入。譚御史祠由青磚砌成,為了最大限度地恢復祠堂原來的面貌、降低修繕成本,譚本球輾轉奔走,到城區“三舊”改造項目工地尋找青磚。找到合適的青磚後,還要用磚刀一塊一塊地將青磚上的水泥削掉,裝上拖拉機運回譚御史祠。整個過程辛苦又枯燥無味,他硬是頂著烈日將城區各處的青磚運回譚御史祠。青磚運回來後,他又親自動手,砌天井、修補屋頂等。在他的努力下,譚御史祠的修復工作順利進行。
  經過譚本球和譚氏族人的努力,如今譚御史祠已經煥然一新,除了最大限度地還原祠堂原來的面貌,還新修建了回廊、功德廊、名言廊等,這座有著數百年歷史的古祠堂重新煥發生機。雖然為譚御史祠的修繕工作付出了極大的心血和汗水,但譚本球並不居功。“譚御史祠幾百年來一直得到我們宗親的重視和保護,才有今天這個框架。我覺得前人都努力去保護這些文物,我們後人也應該把這些祖先留下來的東西保存好,這樣才對得起祖先。”譚本球說。如今,退休後的譚本球每天都會來到譚御史祠,負責祠堂的日常維護。外地的譚氏宗親常會寄一些花木回來,譚本球就將這些花木栽種到祠堂的天井裡,並每天悉心照料。如今的譚御史祠花木成蔭,為這座古詞增添了幾分清幽。
  譚本球熱心文物古跡保護工作,羅定另一知名文物古跡——羅定學宮的修繕中也有他的身影。清理雜草、運送建築材料、鋪設青磚地板……學宮裡到處都可以見到他忙碌的身影。譚本球認為,文物古跡是先人聰明才智的展現,也是值得後人為之驕傲的東西,必須將它們保護好。保護好羅定的文物古跡,就是守護羅定的城市記憶,守護100多萬羅定人共同的精神家園。“我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保護文物古跡的行列。”譚本球說。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相關文章
    没有相关古代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