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老成都多少名人曾住你隔壁

老成都多少名人曾住你隔壁

日期:2016/12/14 0:05:11      編輯:古建築紀錄

    成都市區最有老成都味道的街巷在哪兒?去年底,有人問從事巴蜀文化研究的袁庭棟,袁庭棟給出的答案不是人流如織的寬窄巷子,也不是商賈遍布的科甲巷,而是一條極不知名的小巷:南薰巷。這是一條隱身於成都花牌坊街以北的小巷,至今保留著長長的老牆,兩邊沒有商鋪,沒有高樓,只有幾株構樹的枝葉伸過牆頭,巷裡人家安靜地住在牆內,透出一派安寧,幾絲古意。如同南薰巷,老成都還留存著多少這樣寧靜的街巷?現存的街巷、河流、城牆中,隱藏著怎樣的故事?這正是袁庭棟想要探究的內容。“城市變化太快了,再不去走一趟,老成都的一些東西就會被遺忘了。”袁庭棟,這位70歲的老人,5年的挖掘,尋找,寫出一部《成都街巷志》,70萬字,1280余幅圖片,500多處城、河、橋、街巷、人物故事,拂去老成都的歷史塵埃,一幕一幕地還原。“每一條街巷都是人們的家園,都是社會和時代的一種標志,是後人了解與研究這個城市的一面又一面鏡子,是後人閱讀與研究城市的一頁又一頁篇章。”

    街巷記憶“聯網”理清來龍去脈成都人的閒適,透在骨子裡,南薰巷是一個見證。成都有“芙蓉城”之稱,還有一條“芙蓉巷”卻鮮為人知,連地圖上也找不到。 《成都街巷志》中,有關街巷的內容就占了80%。城市發展格局漸變,“探究街巷變遷,無疑是對城市靈魂的探究。”袁庭棟試圖將街巷記憶進行“聯網”,讓人們了解到老成都的方方面面,體察到新成都的來龍去脈。據記載,成都最早建城於公元前311年。2000多年來,成都城的位置沒有遷移,名字也未改變。現今成都城市街區基本格局,形成於清代前期,其河、橋、街、巷,相當部分一直維持到民國時期。1917年美國攝影家西德尼 甘博拍下老成都保留的清代城牆,城牆如半月狀的“月城”,城門外建有方形甕城。新中國成立後,1958年成都拆城牆、修通人民南路,城市格局開始變化。改革開放以後,成都快速發展。1983年,成都市地名領導小組第一次正式頒布了《成都市地名錄》,共收入成都地名1377條,其中大多數是街道名稱。也正是因為發展的快速,《成都市地名錄》現今還無法編印新版。“成都的老街區,早都拆完了。最後一片水井坊,去年也拆了。”袁庭棟說,在城市裡尋找保留老成都風貌的街巷,對後來人了解城市的歷史,顯得尤為重要。五代時,成都曾經遍植芙蓉樹,又稱蓉城。清代以前,老成都還有一條“芙蓉街”,就是現在的陝西街,秋天滿街芙蓉花開,所以被人們稱為“芙蓉街”。後來,由於街上的兩家陝西會館,街名逐漸被替代。那麼,成都還有以芙蓉命名的街巷嗎?帶著這樣的疑問,袁庭棟先在地圖和地名錄上尋找,一無所獲。偶然一次,他路過老西門車站背後的光榮路,在它旁邊驚喜地發現了一條小巷:芙蓉巷。芙蓉巷,不到百米長,僅三四米寬,總共只有3個門牌號,3家人居住。原來,上世紀90年代初,光榮路背後的一片農田上修建起了3棟房。成都市民政局以巷子裡的一株大芙蓉樹給小巷命名。據袁庭棟所知,芙蓉巷是二環內唯一一條在成都市地名錄與地圖上完全失載的街巷。而花牌坊街以北的南薰巷,則是抗戰時期,南薰中學從青龍街遷至這裡得名。南薰巷長長的老牆,愈往北愈窄,牆內為四合院。巷子向北,通到馬家花園對面的馬河灣街。街上雖有鱗次栉比的高樓大廈,車來車往,但這份喧鬧與小巷無關。走進四合院,裡面有微斜的竹椅,镂空的暗紅窗棂,還有參差不齊的黛瓦。老住戶,六七十歲,坐在竹椅上打盹、曬太陽,“這些有趣的巷子,濃縮了成都人寧靜、淡然的生活狀態。”袁庭棟說。

    與河流相關的街巷知多少?岷江之水,賜予了成都城市靈動的氣韻。這些靈氣,也隱匿於了橋、街的名字中。城市發展了,河流、橋梁被擠走了,名稱也漸漸消失。金仙橋、天仙橋、梓潼橋、桂王橋、通錦橋……成都以橋名命名的街道達四五十條之多,加上與水系有關聯的街金河路、西御河、東御河、跳蹬河等,又有七八十條。“歷史上,成都是一個河流密布環境優美的城市,家家流水,戶戶垂楊。”袁庭棟說。公元前311年,始建成都城,在周邊挖掘了人工水面,並與城市水系聯系,奠定了渠池連通的城市格局。唐時,成都的河湖水系為:兩江抱城,四大干渠,八大溝脈縱橫交錯。河流滋養出成都溫潤、親水、休閒的城市性格。在《成都街巷志》裡,一張老照片十分珍貴。這張法國駐成都前總領事杜滿希提供的老照片“清末流經城東南面的金河”(1917年甘博拍攝)上,能看到當年河流穿城而過,河道兩邊岸上有連排的木結構房子,宛若一幅江南水鄉美景圖。袁庭棟說,金河起源於唐宣宗大中七年(853年),是為了給城內居民增加生活用水,疏通城中小河修築而成。當時河道寬約10米,深過3米。由西往東穿過全城,一直到今天的東門大橋以南的位置,匯入府河。河從西邊入城,往東穿過全城,按照古代五行學說西方屬金,故命名為金河。金河與御河,均是成都中心城區的主要水脈。新中國成立後,兩條河經歷了多次改造。1952年至1953年,成都市先是對御河進行了徹底改造,形成繞皇城西、北、東三面的馬蹄形新河,全長21公裡,並由飲馬河引水經西馬棚街、東門街、平安橋注入御河。改造後的御河,一度河水碧波蕩漾,兩岸綠樹成蔭。然而1971年,金河、御河被相繼改修為地下防空工程。城市中心的這兩條骨干水脈,無聲無息地埋於地下。如今,只有在人民公園大門內拱橋下面,僅存約200余米的“金水溪”。至今仍在這座城市裡流淌著的是錦江。同樣是在一張1917年拍下的老照片中,錦江河畔一個接一個的水車,引來將汩汩河水灌溉兩岸。河流多,橋梁就多。老成都有各式各樣的橋,有的像一條玉帶,有的像一道彩虹,有的像一張彎弓。李白就有“錦水東流繞錦城,星橋北掛象天星”這樣贊美成都水美、橋美的詩句。隨著歷史的變遷,橋梁也隨河流消失,許多都不復存在,只留下了一個個讓後人去遐想的街名。“比如金魚街,並不是因為有人賣金魚,而是在清代這裡曾有一座狀似金魚的小橋而得名。”

    挖出名人的成都時光城市與街道,因人而出名,也因人而精神。袁庭棟說,“有人,城才是活的,不應該被遺忘。”在老成都,刻下了多少名人或者說“牛人”的社會文化生活印跡?成都人傑地靈,歷史上的名人有很多,幾乎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等所有領域,可他們在成都的生活足跡,卻鮮為人知。書中,重點介紹了100多個歷史人物,在成都的足跡和生活剪影。“找出歷史人物的生活痕跡,就能找到歷史脈絡,為城市文化找到補充”,袁庭棟說。2年多以前,諾貝爾文學獎終身評審、瑞典83歲的著名漢學家馬悅然攜妻子陳文芳出現在成都,他來重溫曾經的“第二故鄉”。早在上世紀40年代,青年馬悅然偶然讀到林語堂的《生活的藝術》,便愛上了中國文化。大學畢業後,馬悅然到四川研究方言,沒想到和成都姑娘陳寧祖相戀,陳寧祖也成為他的第一任妻子。那段在成都生活過的時光,老人十分眷戀。袁庭棟後來考證,華西壩的講師宿捨、玉帶橋上的“新明書屋”,都曾留下這對愛人的身影,“我還有他倆談戀愛時的照片呢!”很多名人在成都的生活,被袁庭棟“挖”出來了。說到四川文壇,民國時期被孫中山先生譽為“儒宗”的向楚,是繞不開的一個人。向楚在成都生活,卻始終沒有自己的房子,他的兩個學生回憶,向楚當時住在川大宿捨。為了確認這個信息,袁庭棟先後花了1年半。一次參會,袁庭棟偶然向會上的省社科院學者講起此事。對方一拍大腿說:“哎呀,我曉得!我的父親認識向楚,還去過他的屋子。”原來,向楚覺得學校太吵,後來搬到川大背後的十一街四合院居住,一直到去世。這個四合院,至今幸存。很多文化名人住在成都,隨歲月的變遷,漸漸被人們遺忘。1934年,成都女士黃侯和妹妹黃今、黃美在成都千祥街創辦大同影片公司和大同電影戲劇學校。公司拍攝了四川第一部故事片《峨眉山下》,成為四川電影開山之作。三姐妹演唱的主題曲《峨眉山歌》,曾經風靡一時。葉伯和,為中國最早寫新詩(白話詩)的人之一,住在指揮街。當年在日本創立中國第一個新劇表演研究團體“春柳社”的曾孝谷,還在小通巷和社友排練過話劇《黑奴吁天奴》,他算得上是中國話劇的“祖師爺”。書法家謝無量在成都的四聖祠、吉祥街等四條街住過;我國京劇界胡琴泰斗陳彥衡也是在陝西街度過最後的歲月。1937年,國民黨元老謝持從上海回川養病,2年後在成都病逝。經過袁庭棟對歷史文獻的翻閱與多方打聽,終於知道這位在抗戰中浴血戰場的愛國將領,墓園就在成都塔子山公園旁邊的省林科院內。

    成都記憶老城牆:除了成都北校場街、青蓮上街、同仁路等幾處明清時期的城牆,在成都的天涯石街、東門大橋附近的迎曦下街等地都有殘留的清代城牆,目前成都有9處古城牆遺址。百花潭:成都有古百花潭和新百花潭。古百花潭地處浣花溪上游(即今天的龍爪堰),宋代以後,由於水勢變化而干涸;新百花潭則是現在的浣花溪南岸。上世紀50年代,那兒曾為成都市動物園,為方便游客,河面上搭了一座浮橋。貓貓巷:將軍街曾叫貓貓巷。因為街口有一個石柱子,柱頂有虎頭,四川人稱老虎為貓貓,貓貓巷因此得名。但後來,老百姓把又短又窄的小巷子都叫做貓貓巷,這樣的巷子成都其實還有三處:存古巷、老古巷以及花圃路。三官堂:抗日戰爭時期,這條路上誕生了成都第一家由中國人開辦的疫苗生產廠。廠的創辦者是近代中國公共衛生先驅陳志潛。廠裡生產的抗傷寒、預防天花的疫苗用於四川的公共醫療服務。鐘樓:成都第一座報時鐘樓誕生在清末年間的陝西街一家外國人開設的存仁眼科醫院內。這是一個約20余米高的尖頂鐘樓,每天准點報時,直到新中國成立後因年久失修停擺。鐘樓的原址,現為四川省教育廳的辦公大樓。足球場:當年的華西協合大學廣場,曾是亞洲最大的草皮足球場,下再大的雨也不會淌水。1958年成都修建人民南路,大學廣場被劈成兩半。華西壩也是中國最早開展壘球的地方,在那個球場上,誕生了資格的大學壘球隊。會館:清代成都會館林立,大大小小約30處,許多會館建築都是令人驚歎的古建築珍品。規模最大、最堂皇的會館建築是福建會館和浙江會館,可惜現在已不存在。目前現存的會館建築僅有陝西街陝西會館、西糠市街廣東會館兩處。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