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落在華安大地上的巨型古建築物“國保”二宜樓,創建者是清初“鄉飲大賓”蔣士熊(1678—1744年),仙都鎮大地村後井自然村人,排行第五,擇址蜈蚣山麓從後井遷出,居二宜樓,為第二後井人,故時人稱“後井二”。蔣士熊少時家貧,外出謀生,雄心壯志,中年後衣錦還鄉,積巨資建造大土樓。蔣士熊於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選擇二宜樓地址,購買土地良田約1000多畝;雍正十三年(1735年)募建玄天閣後,著手規劃二宜樓;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秋,築此罕見的大圓樓的基礎工程,其間改造河道500多米,建造亭台兩座,挖掉小山包一座。清乾隆五年(1740年)二宜樓主體工程全面動工。二宜樓工程浩大,蔣士熊積勞成疾,工程未競而辭世。其妻魏顏娘有賢德,生6子17孫,教子有方,男亦商亦學亦農,婦孺佐園林,並承志續建土樓。命名“二宜樓”,富有詩情畫意,追求安定、祥和、繁榮、發達;寓意:宜山宜水、宜家宜室、宜內宜外、宜子宜孫、宜男宜女、宜樓宜人、宜文宜武。更貼切地講“宜丁宜財”為蔣士熊創建二宜樓的初衷。
二百多年來安然座落在華安縣仙都鎮大地村的蜈蚣山麓的巨形建築物二宜樓是清代鄉紳蔣士熊創建的,它為古代夯土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跡。
樓群形成以二宜樓為中心的圓壯巨型土樓,為祖樓;小土圓樓南陽樓、方形樓東陽樓,二者為子孫樓,圓為乾為男,方為坤為女,可謂天地和衷,子女齊全,平衡發展。一大二小土樓,均為清朝初期之產物。三樓建築平面布局獨具特色,防衛系統構思獨創,構造處理與眾不同,建築裝飾精巧華麗,尤以二宜樓之豐富多樣的壁畫、彩繪、雕刻在中國古民居中實屬罕見。大地土樓群是中國傳統風水理論一大實踐,建築具有幾何學圖形美。
在眾多的土樓形式中,最令人驚奇的是華安仙都的“二宜樓”,它邊門石匾上明確紀年建成於清乾隆庚寅年(公元1770年),二宜樓的創建者蔣士熊的始祖蔣景容於明嘉靖四十四年因倭寇騷擾,由海澄鵝養山遷到仙都鎮大地村肇基,蔣士熊系蔣氏十四世,青年時代承下這塊土地,便著手改河道近500米,平山整地,挖掉小山丘,到晚年時積巨資動工建樓,蔣士熊建圓樓,一則為求安全,借鑒外地土樓防御的各種優點,形成“二宜樓”獨特防衛體系,二則以應所謂“蜈蚣吐蛛穴”的地理形勝建樓,並以“宜山宜水,宜家宜室”的意者,把該樓命名為“二宜樓”。
所謂二宜,即宜山宜水、宜家宜室、宜內宜外、宜男宜女、宜文宜武、宜樓宜人之意,這便是大地村“二宜樓”樓名的寓意,富有詩情畫意,追求安定、祥和、繁榮、發達。背倚高山,意味著護衛,顯然有助於防風御寒;流水意味著財源滾滾,水溪更有利於污水的排放。良風、好水、地氣和山脈的保護,使樓內的居民能從宇宙之氣中獲益,自然萬物之靈氣為他們提供了理想的居住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