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與風水 >> 寺廟園林中的禅意

寺廟園林中的禅意

日期:2016/12/14 18:00:17      編輯:古代建築與風水
    摘要:本文從闡述寺廟在中國園林化的演變過程出發,通過對具體實例的解析,探討禅的意境在中國寺廟園林中的體現。

    關鍵詞:寺廟;園林;禅

    Abstract:ThisarticalstartswiththenarrationaboutthetemplesintheevolvementofChinagarden,thensomeexamplesofcaseanalysisofthetemplewillillustratethesignificanceofbuddhistmoodinChinatemplegarden.

    Keywords:Temple;Garden;BuddhistMood

    1寺廟園林化的過程

    1.1中國的寺廟園林化的演變歷程

    1.1.1起始

    “寺”在秦漢時期指官署,後演變成佛教建築的稱呼。相傳,洛陽白馬寺是中國最早的佛寺,漢明帝派出的使者請回了天竺僧人,並用白馬馱回了佛教經籍,他們初抵洛陽時,住在一座官署“鴻腫寺”中,後來建了專供大竺高僧居住的建築,取自馬馱經之意,沿用“寺”的名稱,取名白馬寺。其主要佛教設施就是佛塔,其他建築與一般官署建築無大差異,主要供外來僧人居住和進行宗教活動。東漢時期,佛教只是被上層統治者作為神仙方術一類的東西信奉,因此寺院數量不多、規模不大,沒有普遍的社會影響。

    1.1.2魏晉南北朝時期

    此時期佛教興盛,上至皇親國戚,下至黎民百姓均受到佛教的影響。寺院的規模從內部設計到外部環境都發生了變化,捨利塔不再占有中心位置,由中心後移或另建塔院,並且逐漸演變成與民居及園林建築中樓閣相結合的形態,具有了可供觀賞乃至登臨的性質,因而變得世俗化、審美化了。這一時期的寺院多是皇親國戚所立,寺中建築密度很大,色調華麗,並有山池花木的襯托,情調上早己不只屬於佛教性質,而接近於一座園林。並且,寺廟園林開始向風景優美的自然山水區轉移。東晉時以慧遠法師為代表所建的廬山東林寺,表現出寺院走向山林,與自然風景結合的趨向。東林寺“卻負香爐之峰,傍帶瀑布之壑。清泉環階,白雲滿室……”

    1.1.3唐代

    到了唐代,佛教禅宗興起,寺廟的園林化達到旺盛期,自然風景式的寺廟園林形態成為主導形態,並形成了所謂佛教“四大名山”峨眉山、五台山、九華山、普陀山以及“佛門四絕”國清寺、靈巖寺、棲霞寺、玉泉寺。當時文人常在寺中吟詩、賞花、登塔觀景,寺院環境清幽,花木繁盛,所以在進行宗教活動的同時,也成為人們探春尋趣的好環境了。

    1.1.4宋代

    宋代禅宗成為勢力最盛的一派。相應地,禅宗所屬的寺廟園林環境又有了新的興造,如杭州淨慈寺、廬山圓通寺等,寺廟與所處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遂形成中國自然山水園獨特的一流。這時期,出現“禅院五山”,即杭州靈隱寺、淨慈寺、余杭徑山寺、寧波天童寺、育王寺。位於山水名勝區的寺院成為風景區的重點,且以“五山”稱“五寺”,可見當時寺與山水密切結合的風尚之盛。

    1.1.5明代

    明代以後,佛教中心北移至北京。寺廟園林越來越與私家園林趨於“相似的風格,講究景觀創作的疏朗、雅致和天然之美,自覺地融人工建築於山水環境,形成自然天成的園林環境,其風格、精神直承前幾代私家郊野別墅、山居而來,有濃厚的山林隱逸的幽情雅趣”。

    1.2中國寺廟園林園林化的表現

    縱觀寺廟園林的進展,其園林化過程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寺內逐漸增加了園林性質的因素,或是在寺旁建立緊鄰的附屬園;二是整個寺院的外在環境的變化,即寺廟向自然山水風景區轉移,完全將自身融於自然風景中的組成部分。後一方而成為寺院發展的主流。

    首先,就寺內的空間變化看,池水、花木、山石、亭榭等園林因素逐漸發展出來。池水在寺中往往兼有宗教功能和園林功能:既有觀賞情趣,又可作為放生池進行宗教活動,加上水中植紅白蓮花,觀賞之余又增加了宗教的聖潔脫俗氣氛;花木園圃在寺中起了庭院綠化、點綴的功能,烘托出一種清幽、高雅的園居氛圍:山石亭榭是純園林性質因素,在園中主要起了觀賞作用。另外,空間處理藝術中加強內外空間(建築空間與外部自然空間)的滲透、交流,以打破宗教建築的沉悶、肅靜感,從而產生明快靈活的園林環境。如漏窗、敞廊、敞廳是常用的手段,可以把單純的宗教空間與園林化的建築空間互相映襯,相得益彰。

    其次,就寺外環境的園林化來看,建寺於自然山水景區中,由封閉式庭院空間轉向與自然山水空間環境相結合,是寺廟園林化的主導趨向。並且,寺廟建築周圍自然環境也進行了園林化處理。這方面主要包括寺前香道的處理和對周圍自然景點的組織與利用運用園林手段,變朝山拜佛的香道為景觀序幕,把沿途純自然狀態的散亂景致,組織成曲折幽深、節奏明晰的園林序列空間。這樣,通過對周圍自然景物的組織,使其成為了寺廟的園林環境的一部分。

    2禅宗與寺廟園林化

    禅宗哲學從興起到成熟的過程,與寺廟園林的興盛發展,大致是同步的。從唐宋至明清的寺廟園林狀況中可以看出,禅宗與寺廟園林同是佛教中國化的產物:禅宗是中國佛教的精神核心,寺廟園林則是秉承這種精神的中國僧眾的理想天地。

    從最初的寺廟園林中的僧人來看,其思想、情趣類似玄學之風下的文人逸士,他們樂道於自然山水之間,以精神的恬淡為適。並且,禅僧、文人打成一片,共同陶醉於山水寺園的脫俗之境中。山水不僅是客觀的存在,更是禅僧與詩人心目中共同的寄托精神的理想天地。在這裡,他們的精神可以超脫塵俗的束縛,忘情地沉浸在澄澈和安寧中,在這點上,名士高僧是一致的,並且是相互影響的:名士的莊玄之道的體味中吸收了佛家萬法皆空的意識,形成了對淡泊隱逸的崇尚,僧人在佛理視塵世如夢幻般的徹底出世觀念中,也融進了名士優游山水的簡淡情趣。這種在怡然恬淡游賞間談玄悟道的方式,完全是中國式的智慧和思維方式。於是,兩晉南北朝時期玄佛交融而產生的中國化佛教思想,後來成為蔚為大觀禅宗的萌芽。到了唐朝,禅宗成為徹底中國化的佛教理趣,於是造就了這一時期佛寺興造重點開始向自然山水區的轉向。

    “天下名山僧占多”,通常我們理解為寺占山林為求得清淨無擾,然而,禅與自然界的密切關系,是大有深意的。徹底中國化了的禅佛教,是攝入了莊玄精神在內的,絕對排除分別取捨和人為造作,純任本心本性的適意人生哲學。“幸為福田衣下僧,乾坤贏得一閒人,有緣即住無緣去,一任清風送白雲。”任他世態萬變,人情沉浮,禅家只站定在“我”的清淨本心之內,一如清風、自雲、青山、綠水般本然圓滿。因此,以這樣的根本精神選擇自然山水間居住,是再自然不過的。由此看出,禅與自然,是在生命的本真深處契合的。

    3寺廟園林中的禅的意蘊

    禅宗興盛後,幾乎各處寺廟園林都留下了禅者的足跡。廬山東林寺、黃梅東山五祖寺、“佛門四絕”、“禅院五山”等都以其清幽天趣啟示參禅者悟覺禅機。下文以獅子林和寒山寺兩例來進行具體分析。

    3.1獅子林——中國早期禅寺的藝術范本

    獅子林是蘇州四大名園之一,原名菩提正宗寺,元末至正二年,天如禅師改稱至今。其含義,元代歐陽玄這樣解釋:“林有竹萬千,竹下多怪石,有狀如狡貌者,故名獅子林……”獅子是佛國神獸,佛為人中獅子,稱佛說法為“獅子吼”;林為“叢林”之約稱,唐代懷海禅師始稱“寺院”為“叢林”。獅子林最大特色在於形象地體現了中國化佛教禅宗的教義和《禅門規式》,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

    ①“心無外佛”,不設佛殿,無偶像膜拜。泥塑造像與中國原始宗教祠廟同步,三國時期,在寺院塑像已經成為定制,其後日盛。據《元代畫塑記》稱,元時寺院泥塑造像極其盛行,但獅子林既無佛殿,更無造像,反映了禅宗寺院的本色。

    ②“以示其采學”的軒、閣、堂、室名沿用至今。如緣於馬祖問梅禅宗公案故事的“問梅閣”,《五燈會元》卷三載,馬祖道一禅師的弟子法常初參馬祖道一時,聽其言“即心即佛”當即大悟,便到大梅山去做主持。馬祖為了解其領悟程度派另一弟子去對他說:“馬祖大師近來佛法有變,又說非心非佛。”法常說:“他說他的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法常從自心自性這一核心出發,能打破偶像觀念的束縛,不受外在人事物境的牽累,所以馬祖禅師知道後贊許地對眾弟子說:“大眾,梅子熟了。”即大梅法常對“即心即佛”和“非心非佛”的不二之理己經了悟。

    ③禅宗完全是中國化的佛教,兼融了中國本土的儒道精神,獅子林也融進了大量的孺道文化信息,特別是文人士大夫的審美情趣。如額匾“指植軒”前加上了“揖峰”二字,取宋朱熹《游百丈山記》中的“前揖廬山,一峰獨秀”之意,將山石人化,表現了文人士大夫對大自然山石的熱愛尊崇之情,在一個小小的匾額中體現了禅道兩種文化精神。

    ④“凡聖交參”。與蘇州其他園林相比,獅子林的“世俗情趣”更濃郁。“人人皆有佛性”和破除戒律等禅宗教義都與世俗生活緊密相連,所以更共開放性的特點。而且,模擬人體與獅形獸像的諸石峰,象征眾僧率領怪異獅獸對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