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築博物館”和“民居博物館”——建水
日期:2016/12/14 17:56:53   編輯:古代建築與風水位於建水縣境內,距昆明299公裡。景區包括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建水古城和著名的風景區燕子洞兩大部分,面積115.5平方公裡。
建水古稱臨安,自元代以來就是滇南政治、文化、交通中心,文化發達,人才輩出。這裡有保存完好、規模宏大的文廟,以及朝陽樓、雙龍橋、指林寺、朱家花園等一大批古建築。全縣有古寺廟近百所,僅城區就有40多所,還有許多保存完好的古式民居,堪稱是“古建築博物館”。
燕子洞是“亞洲最大、最壯觀的溶洞之一”,春夏有百萬只雨燕飛舞巢居。采撷燕窩絕技、鐘乳奇觀、峭壁懸匾等,每年吸引著無數中外游人前來一飽眼福。經國務院1994年批准,定為國家第三批風景名勝區,建水古城也定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文廟又稱孔廟,是中國古代用於祭祀孔子和推廣儒家教化而興建的重要禮制性建築,幾乎遍布全國各地。據史料記載,明代全國就有府、州、縣三級文廟約1560所,清代則增至1800多所。
建水文廟始建於元朝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經歷代40多次擴建增修,占地面積已達114畝,其現存規模、建築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都僅次於山東孔子家鄉的曲氣阜孔廟和北京孔廟,全國大型文廟中名列前茅。
建水文廟完全依曲阜孔廟的風格規制建造,采用南北中軸線對稱的宮殿式,東西兩側對稱布置多個單體建築。原主要建築有包括一池、二殿、二庑、二堂、三閣、四門、五亭、五祠、八坊等共37個,現除杏壇、射圃、尊經閣、文星閣、敬一亭和齋亭被毀外,其余31個建築都得到較為完好的保存。整個建築宏偉壯麗,結構嚴謹,給人以莊嚴肅穆之感,為建水這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增添了極其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
建水文廟建築群坐北朝南北分布,縱深達625米,共分七進空間。
第一進空間從萬仞宮牆(紅照壁)至“太和元氣”坊。“太和元氣”坊是文廟的單體大門,屬四柱三樓三門道木牌坊。門頭上的“太和元氣”四個貼金大字,是贊美孔子思想如同天地生育萬物。次間木柵欄門的門頭板上,刻有清雍正年間重修此坊時臨安府主要軍政官員的名字,左為文職官員,右為武職官員。石砌須彌座夾桿石上雕刻有龍、獅象,這是建水文廟不同於其它文廟的石作特色之一。“太和元氣”坊後是泮池。俗稱“學海”,自明弘治年間拓為橢冠。泮池北端築有一小島,上建“思樂亭”,島堤間由一座三孔石橋相連。“思樂亭”亦名“釣鳌亭”,有勉勵生員奮發努力,日後功成名就,猶如釣得深海中大鳌之意。人們來到這一引導性空間,第一眼就可以看見“學海文瀾”和均衡對稱的牌坊群落,給人們一種襟懷開闊、如入聖殿的感覺。
第二進空間為“太和元氣”坊至月台邊。進入“太和元氣”坊,迎面便是一尊3米多高的孔子銅像,令人肅然起敬。像後碧波蕩漾的泮池,象征孔子的思想猶如汪洋般寬廣、浩瀚和深遠。
從下馬碑開始,進入“禮門”、“義路”坊、“洙泗淵源”坊前半圓形月台廣場,為第三庭院空間。二、三進空間為建水文廟最大的游憩活動園林庭院環境空間,在這裡可將遠山近水,如畫風光,盡收眼底,讓人不由贊歎我國傳統園林的奇巧與壯美。
第四進庭院空間為“洙灑淵源”坊至棂星門及橫向對稱的“德配天地”、“道冠古今”、“賢關近仰”、“聖域由茲”四座牌坊及碑廊,是文廟園林氣氛甚濃的歷史文化碑刻展示區。棂星門東西兩側為碑林,其間立有石碑數十塊,記載了明清重修文廟的情況,是研究中原文化及儒家思想在邊疆傳播的重要歷史資料。
從棂星門至大成門為第五進庭院。棂星門的四棵中金柱穿屋頂而出,高出屋脊兩米余,柱頂上罩明代盤龍青花瓷罩,下段裸柱上有木制飾物,這是全國文廟中罕見的建築形式。五進庭院正中是專為紀念孔子辦學設教建造的杏壇,內用斗八藻井,瓦用黃色琉璃瓦,彩繪金龍和玺,規格很高。壇內豎明代“孔聖弦誦圖”石碑。杏壇左前有奎星閣;左後有名宦祠、金聲門,右後有鄉賢祠、玉振門。奎星閣、文昌閣供奉“奎星星君,文昌帝君”,取“奎主文章,魁星點斗,文運昌盛”之意。鄉賢名宦祠是為祭祀建水古代有名望的鄉紳、賢人和紀念古代建水籍在外地做官的名人而建的祠堂,屬於地方文廟的特有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