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與風水 >> 遷都口水仗被打響 稱屬八卦

遷都口水仗被打響 稱屬八卦

日期:2016/12/14 17:58:03      編輯:古代建築與風水

 

襄陽盆地

兩會期間,有委員再拋重彈:把首都遷到南陽襄陽盆地

   一場持續了三十多年的“遷都口水仗”再次被打響省內專家點評:

    北京遷都?純屬八卦

    遷都,一場起源於學者、流傳於民間的口水仗,從上世紀80年代一直延續到2014年全國兩會會場。

    盡管這場“口水仗”從未得到官方回復,但是有關遷都地的構想,卻吸引多方關注。南陽、西安、成都、武漢,甚至南方的廣州、海口紛紛被裹挾其中。

    熱議

    政協委員建議:

    遷都南陽襄陽盆地

    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李崴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出一個觀點,南陽襄陽盆地可建都城。

    李崴從自然環境、經濟、文化、軍事、政治等五個方面介紹了遷都的必要性,並認為用30年左右的時間遷都到中部南陽襄陽盆地最為合適,能夠建設一個幾近完美的首都。

    李崴認為,首都的設立首先應考慮環境是否適合人類生存,環境要素在於氣候、空氣、水、食物和住宿。“遷都的呼聲由來已久,我比較贊成遷都南陽襄陽盆地的方案。”李崴介紹,該方案是在南陽襄陽盆地及漢水流域建立漢京都市圈。此地理位置正好處於全國東西南北的中點。

    此前,北京理工大學教授胡星斗在網上發出醞釀已久的遷都建議書:“中國北方的生態環境已經瀕臨崩潰。我們呼吁:把政治首都遷出北京,遷到中原或南方。”並上書黨中央、全國人大、國務院,建議分都、遷都和修改憲法。

    遷都,到底可行嗎?

    關於委員遷都的建議,網友紛紛在河南商報官方微博跟帖熱烈爭論,叫好者有之,批評者也有之。

    網友“紅星閃閃的金勝”:(遷都)可行,得中原者得天下,自古就有這句話。

    網友“星辰大海是我的海”:遷都可以解決不少問題,但是遷哪裡仍值得商榷。

    網友“叛逆呵呵”則反問:這是要制造另一個霧霾誇張的城市嗎?

    網友“快樂的微笑的笑看人生”:不可行,那要花多少國家資金,根本不可能。

    網友“徐逢賢”:這個觀點(遷都)有一定的片面性。一個國家的首都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第一,首都必須是政治中心;第二,它必須是經濟中心、文化中心,還要考慮它的歷史、吸引力、綜合實力。南陽這個地方的區位各個方面都不具備條件,所以有的學者說要把南陽作為中國的首都,這個論點不科學。

    由來

    “遷都”一說

    起源於上世紀80年代

    其實有關“遷都”的說法,早已有之。最早提出“遷都”的是學者汪平。他於1980年初,上書建議將首都遷出北京,從此,熱議北京遷都的序幕拉開,呼聲不絕於耳。

    1986年,學者又提出北京面臨遷都的威脅,一度引起極大的震動。

    2006年,凶猛來襲的沙塵暴將“遷都”的提議推向高潮。當年3月,參加全國人大會議的479名代表,聯名提出議案,要求將首都遷出北京。

    之後,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在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撰文,認為中國應認真考慮遷都,梅說:“如果北京繼續充當首都,不僅對整個國家發展構成了額外的負擔,城市自身也走入了死胡同。”

    2008年2月,民間學者秦法展和胡星斗合作撰寫了長文《中國遷都動議》,提出“一國三都”構想,即選擇佳地建立一個全新的國家行政首都,而上海作為國家經濟首都,北京則只保留文化職能,作為文化科技首都。

    這場“口水仗”

    沒有得到官方回復

    盡管建議者眾多,但“遷都”的說法,到目前為止都沒有官方回復


    但是各地有關“遷都”地的說法,從未停歇。民間關於“新都”的構想大部分選擇中原地區或者長江流域。其中,最為民間青睐的是“中原地區”,《中國遷都報告》一書中說,應該把首都遷往河南南陽。

    作為民間“遷都”的另一個熱門省份,陝西民間從未停止過努力。陝西師大一位副校長曾撰文建議將首都遷到寶雞。而陝西省社科院發展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胡義成則認為至少應將西安設成“陪都”。

    民間遷都的構想一度達到高潮,全國各地也掀起了民間“選都”熱。有人根據人口、城市規模、經濟總量等指標,列出了成都、重慶、西安、武漢、漢中等五大候選城市名單,甚至連南方的廣州和海口等城市的民眾也加入了這場硝煙四起的口水仗。

    點評

    這個說法純屬八卦

    河南省社科院城市發展研究所所長王建國:

    個人認為北京遷都的說法很無聊。說不好聽點兒,就是八卦,因為根本不可能啊。

    要討論這個話題,首先要問為什麼遷都?有科學依據嗎?有調查數據嗎?兩片嘴張開了隨便說,那說什麼都行。有人說遷都是因為北京缺水,那麼修建南水北調那麼大的工程是為了什麼?

    近些年,也有一些國家遷都,比如巴西遷都巴西利亞、德國遷都柏林等。巴西遷都的原因首先是安全,德國遷都是因為舊首都就是柏林。看起來每個國家遷都都是有原因的。而北京遷都的說法,目前仍無據可查。

    其次,遷都是一項繁瑣的工作,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絕不是簡單說把行政機構搬離就算遷都了。

    一個國家的首都需要是政治、經濟、文化甚至交通、科技的中心。因此,即便行政機構搬到新地點,也未必能發揮出首都所應起到的效應。畢竟,首都的地位、形成,不是一兩天就可以完成的。

    規劃

    新的首都經濟圈呼之欲出

    近段時間,習近平在調研中明確指出,北京應“調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優化第三產業結構,優化產業特別是工業項目選擇,突出高端化、服務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

    據此,一些“非‘京字頭’高校、醫院將外遷”、“央企總部撤離北京”的言論開始流傳。

    兩會期間,北京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李士祥對此進行了解釋。他說,非“京字頭”高校、醫院都外遷的說法不准確,應該是適度疏解功能,鼓勵到外地辦分校、分院。關於“央企總部撤離北京”,李士祥提出尊重企業意願,不會單純靠行政手段去解決,這是企業自己的事,政府需要為企業把環境創造好,然後由企業根據自身的發展來決定設在什麼地方。

    李士祥說,未來,北京將要放棄發展“大而全”的經濟體系,首先是把一些相對低端、低附加值、高消耗、重污染的產業疏解出去。

    這也意味著,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至國家戰略,新的首都經濟圈規劃呼之欲出。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