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陶俑如何制作“巫山烤魚”
日期:2016/12/14 18:06:19   編輯:仿古陶瓷
巫山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文物數量居庫區之首。長江和大寧河的縱橫交錯,孕育了巫山美麗迷人的自然風光和色彩鮮明的地域文化,這裡不僅是龍骨坡文化、大溪文化的發源地,還是巴文化、楚文化和巫文化的交匯點。204萬年前的“巫山人”的發現,動搖了人類演化理論;5000多年前的大溪文化是長江流域新石器文化一顆璀璨的明珠。
2012年12月1日,巫山博物館在巫峽江畔落成並對外開放。巫山博物館場館總占地8334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3300平方米,系統展示了以龍骨坡文化、大溪文化、巫文化為代表的巫山地域文化,是典藏人類文明的殿堂,也是文化巫山的重要標志,成為三峽庫區獨具特色的新人文景點。
巫山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40000余件,珍貴文物1000余件,上起204萬年前的舊石器,下至明清時期的各類文物,數量多、種類全、品位高、價值大,其中的“鎮館之寶”,更是讓人津津樂道。
在這些“鎮館之寶”中,出土於巫山麥沱墓地的東漢庖廚俑最有意思。據巫山博物館解說員李麗娟介紹,東漢庖廚俑形象逼真、富於活力,體現了漢代工匠在表現人物的神情、服飾及姿態等方面娴熟的雕塑技巧,是漢代巴蜀地區陶俑制品的傑出代表。更有意思的是,人俑雙手握魚伏案操作的形象,被解讀為正在制作“巫山烤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