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建築材料 >> 仿古工藝品 >> 仿古陶瓷 >> 了解宜興丁蜀鎮古南街紫砂制作工藝

了解宜興丁蜀鎮古南街紫砂制作工藝

日期:2016/12/14 18:06:34      編輯:仿古陶瓷

臨水而居

    蜀鎮地處宜興最南端,位於美麗的太湖之濱、蘇浙皖三省交界處。丁蜀鎮以盛產陶瓷而聞名中外,陶文化源遠流長,制陶歷史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目前是我國乃至世界最重要的陶瓷生產基地和陶瓷產品銷售集散地,被譽為“中國陶都”。

    蜀山古南街位於宜興市丁蜀鎮,南臨蠡河,北依蜀山。街長達千米,寬僅三、四米。街房的建築,均為磚木結構二層樓,如曬衣服,只需將一根竹桿從自家窗戶架到對面人家的窗戶即成。自然平衡的臨街風景線日復一日在延續著老街如江南細雨般濕漉漉的故事。

                                       老街
    緊閉的門,虛掩的窗,泛著魚鱗光的石條路。依著蜀山的墨綠山影,就著蠡河的汩汩水流,數千年來,曲曲折折古南街的破舊屋檐以自身渾厚的民俗文風積澱,養出了陶都的性靈,育出了紫砂壺的渾厚。典型的明清江南古老街,順著貫穿陶都古鎮的蠡河水,流淌著陶都的詩意韻味。


         紫砂大師故居
    明末以來許多紫砂大家,如汪寅仙、毛順興、徐漢堂、顧景洲等均住在這裡。作為江蘇省第一批古建築保護單位和宜興市文物保護單位的蜀山老街,據說舊時是繁華熱鬧的“紫砂一條街”。如今,蜀山古南街顯得那麼孤獨落寞和微不足道,好象只能在孤芳自賞中找到自在的美麗。

巨大的紫砂壺


    老街的美是一份古色古香的返樸歸真的美,是一種現代文明所無法創造的文化的美、民俗的美和鄉情的美。目前,南街處在“養在深閨人不識”的境地,這是好事,可以杜絕人來人往擁攘的游客,可以杜絕毀滅南街的商業俗氣。但對老街的保護以及老街的前景也令人擔憂。

 

    逛老街,走舊廠(據介紹,文革期間紫砂業得以延續的形式之一就是匯集當時名家高手辦起了紫砂廠,其產品多作為國家外交禮品贈送外國友人,部分流入民間藏家手中。幾百年來,成為紫砂之都,目前,鎮東西馬路兩邊一字擺開約上千門面專賣紫砂壺及紫砂茶具、玩件。

制壺
    在朋友的引領下,我們來到了鎮子新街上的紫砂世家唐朝花工作室,得以近距離了解紫砂的制作工藝。因為時間關系,僅僅初步了解了制作流程、原料、顏色、器型等。唐朝花是一位沉默寡言的工藝師。有幸和她一起吃了兩頓飯,她的話也就兩三句。直到看她做壺,才知道說話對她來說真是多余,她所有的表達都在壺中。工作室牆壁上懸掛的為人經商之道。交談之中,唐朝花的先生龔葉君多次介紹,他們做的是手藝,不僅僅是商品。看了他們的經典作品,理解了他說的手藝所在。此行看的壺不算多,但通過朋友胡總和龔先生對壺了解得並不少。

含苞待放壺
    唐朝花新作“含苞待放壺”。龔葉君先生介紹說,壺名是他們的兒子想出來的,其中的創意凝聚了他們一家三口的智慧和希望。“含苞待放”,從唐氏第五代傳人的唐朝花身上,從龔葉君先生和他們的兒子身上,都不難看到紫砂文化的熏陶積澱和天然渾成。

    回來之後,一直在想,如果能拜師學藝,學一門手藝,住在某一個古鎮上,哪該多好。看做壺是一種享受,學做壺一定是一件充滿樂趣的事情。可是,人這輩子想學的東西太多了。人生就是充滿了諸多遺憾的過程吧。

    回來之後,一直在想,如果能拜師學藝,學一門手藝,住在某一個古鎮上,哪該多好。看做壺是一種享受,學做壺一定是一件充滿樂趣的事情。可是,人這輩子想學的東西太多了。人生就是充滿了諸多遺憾的過程吧。

一副對聯

    丁蜀鎮,古南街,在陶都的心髒,但不喧嘩不浮躁,含蓄而內斂,紫砂文化的積澱,早磨砺得它榮辱不驚。一扇幽暗的不起眼門的背後,裡面都會蘊含著一段超越時空的紫砂故事。在南街從容悠然的背後,南街的子孫們也匆匆地追趕著時代的腳步,他們用陶瓷藝術特有的魅力,為老街增添著別一種深層次的美。祝願蜀山古南街,在歷史的長河中永葆自然的本真,在極端落寞的美麗中給陶都保留一份充滿了吳地文化底蘊的驕傲。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