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雅秀美、可人可心的紫砂(圖)
日期:2016/12/14 18:04:52   編輯:仿古陶瓷
格調高雅,工藝精湛的紫砂茗壺,是茗飲佳品。紫砂的特性可使茶味得到最佳發揮。茶以茶具而成文化,茶具以茶而得名,因此紫砂陶器以壺最相宜,也最有名。
紫砂陶器起源於明代中葉,素陶無釉,多為紫紅色或栗色。獨產於江蘇宜興,選用當地所產的一種質地細膩,含鐵量高的特殊陶土紫泥燒制而成。除了各式茶壺,紫砂還可用來制作茶杯、花盆、文具、掛屏或陶塑等。
紫砂陶壺在明代以後名聞天下,這和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推崇和審美情趣有關,也和當時茶文化的發展是分不開的。據說紫砂壺有許多沏茶的優點,這些優點主要體現了茗飲的要求,前人總結如下:
一、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蘊,使茶葉越發醇郁芳沁;
二、壺經久用,即使不放茶葉,注入白水,照常會有香濃的茶味;
三、耐熱耐寒,冬入沸水不炸,夏入冷水不裂,還可日夜以爐之微火焙之,不會爆裂;
四、傳導性慢,使用提攜無燙手之虞;
五、砂壺使用越久越美觀耐看,茶水本身在沖泡過程中也可養壺;
六、紫砂壺的泥色與經常沖泡的茶葉有關,泡紅茶時,砂壺由紅棕色變成紅褐色,泡綠茶時,砂壺由紅棕色變成棕褐色,壺色多變,耐人尋味。
歷代紫砂陶人嘔心瀝血創造出絢麗多彩的紫砂文化,歷代文人名士、達官顯貴在品茗同時又為紫砂注入豐厚的文化內涵,紫砂由此集萬年陶文化與千年茶文化之大成,於浩渺的歷史長河中長存不滅,徑自幽雅飄香。
紫砂由於其材料的可塑性強,造型變化多樣,不受局限。紫砂壺多為手工制作,以泥片鑲接成型,造型有簡潔的幾何形體,也有梅樁、竹節、瓜果等植物形象。紫砂紋飾出現於清初,多用竹刀刻劃銘文和繪畫,把紫砂壺藝與詩,書,篆刻相結合,令紫砂壺成為令世人珍愛的藝術精品。
紫砂竹節刻詩壺
70年代初上海金山縣清嘉慶八年(1803年)候補道王玷山墓出土,為竹節形扁壺,胎呈紫紅色,遍體呈竹節形雕刻及竹葉紋飾,並有篆畫題字。腹部陰刻“單吳生作羊豆享”金文八字四行,後署“曼生”楷書陽文款。由清制陶家楊彭年制茶具,陳曼生刻詩詞字畫,風行一時,有“曼生壺”之稱。此壺制作新穎精巧,體現了竹的高雅氣質,雕飾精美,溫雅天然,質薄而堅,負有盛名。
紫砂琺琅彩花卉紋壺
高9厘米,口徑5.8厘米,胎色紫紅,壺身做四瓣稜式,短彎流,環把,蓋卷邊菱花卉,圓珠鈕。飾紫紅色釉,壺身繪有琺琅彩桃、月季、菊花、葵花,壺底款為黃料彩書“康熙御制”四字宋體楷書款。
寒玉壺
清楊彭年制,高8.5厘米,整體為少見的黃色,壺腹為半圓形,上刻一株梅花,右下陰文刻“叔美為雲如作”,另一面刻行書“寒玉壺”及“一枝兩枝翠蛟影,千點萬點春煙痕。忽憶西溪深雪裡,橹聲伊軋到柴門。壺公戲題丙子二月”。此壺名“寒玉”,應是取自唐詩《芙蓉樓送別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寓意清新自然,超凡脫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