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彩陶收藏與鑒賞
日期:2016/12/14 18:06:19   編輯:仿古陶瓷 張建青先生的《青海彩陶收藏與鑒賞》問世了。這是一部集科學性、知識性和鑒賞性為一體,圖文並茂,厚重而大氣的集成之作,是一部從史前人類歷史的演進來考察彩陶的產生、豐富和發展之書,也是作者從生命符號的寓意和象征的角度闡釋彩陶藝術的價值和意義的書。
青海彩陶文化研究滯後
青海是彩陶的王國,柳灣又是彩陶的故鄉。柳灣墓地是湟水流域延續時間最長的一處史前文化遺存,數以萬計的精美陶器物的面世,充分展示了無與倫比的發達的彩陶工藝技術。柳灣出土的彩陶文物數量眾多、造型奇特、紋飾繁缛、圖案精美,對研究西部史前文明,對研究甘青地區原始文化的起源和傳承、內涵和特征以及祖先們的生產、生活、信仰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資料。
但是,就目前的實際情形看來,我們對彩陶的研究,不論從廣度還是深度方面,還未達到應有的水平;尤其將彩陶作為一項重要的地方文化資源加以開發利用還遠遠不夠。除了一般性的介紹文字和圖片資料、畫冊以及一些散見於報刊的論文以外,到目前為止,我省還沒有舉辦過彩陶文化研討方面層次和水平較高的專題研討會。盡管河湟一帶是彩陶的故鄉,但是,研究中心卻在甘肅、陝西及其他地方。青海雖有研究成果,在向外界推廣和展示方面卻寥寥無幾。甘肅的民間組織和專業機構在彩陶藝術的研究方面很活躍,而我省在不久前才成立了民間的彩陶文化研究團體。可以說,我們並沒有爭得彩陶文化研究的話語權和主導權。由於研究工作的滯後,對彩陶,人們從更為寬廣的層面上還未形成比較明確的文化意識。
因此,通過市場運作的手段,打造彩陶文化品牌,形成文化產業鏈,開發它的潛在價值,使彩陶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充分得到體現,還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做許多實際工作。《青海彩陶收藏與鑒賞》一書的出版發行,正是在人們的渴望和期待的目光中問世的,也使彩陶的收藏與研究,在以往發掘和研究的基礎上具有了某種整合的意義。
彩陶蛙紋蘊含的奧秘
彩陶藝術對生命符號的寓意和象征,還顯現在許多神秘的紋飾圖案和描繪的動物形象畫面。張建青先生在對彩陶的蛙紋符號解說中,發表了這樣的見解:“蛙紋最早出現在仰韶文化早期的半坡類型、馬家窯文化各類型彩陶以及齊家文化彩陶中,各種變化的蛙紋近百種並沿襲三千年之久……蛙紋的寓意可能是先民們希望將青蛙的超強繁衍能力傳遞到本氏族婦女身上,並實行一種模仿性巫術,將蛙作為生殖神,進行圖騰崇拜,最後使蛙紋的符號成為神的符號。”
我認為,對作者提出的蛙紋所表達的生命的生殖崇拜、女神崇拜等命題,我們應該結合有關彩陶所提供的史前文化信息以及人類學、民俗學等相關資料,從一個更為廣闊的視角領域進一步深入考察,破解先民們在他們繪上去的這些紋飾中,究竟潛藏著什麼樣的奧秘?
其實,馬家窯彩陶的蛙紋符號,早已引起不少學者的興趣。楊堃先生就認為,“娲”與“蛙”同義同音,女娲是蛙圖騰氏族部落的女氏族長。何星亮在《中國圖騰文化》一書中也認為,所謂“女娲”就是“雌蛙”,而雌蛙大概原是某部落的圖騰,後來圖騰演變為神,“雌蛙”也就演變為“女娲”了。這些論述,“蛙”都與“娲”有關。蛙的繁殖能力很強,產子繁多。蛙生四肢,將其豎立,形狀似人,有的學者認為,女娲是蛙的人格化。在原始社會,由於人類的生存條件惡劣,存活率低,壽命又短,於是,先民為了後代的興旺,崇拜生殖力強的動物,由此形成的信仰和習俗,集中體現在他們的圖騰物——女娲這一人格化了的創世之神和繁殖之神身上;表現在他們的彩陶上,就是大量的蛙紋圖案或者青蛙形象的繪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