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建築材料 >> 仿古工藝品 >> 仿古陶瓷 >> 青海彩陶收藏與鑒賞

青海彩陶收藏與鑒賞

日期:2016/12/14 18:06:19      編輯:仿古陶瓷

    張建青先生的《青海彩陶收藏與鑒賞》問世了。這是一部集科學性、知識性和鑒賞性為一體,圖文並茂,厚重而大氣的集成之作,是一部從史前人類歷史的演進來考察彩陶的產生、豐富和發展之書,也是作者從生命符號的寓意和象征的角度闡釋彩陶藝術的價值和意義的書。

    青海彩陶文化研究滯後

    青海是彩陶的王國,柳灣又是彩陶的故鄉。柳灣墓地是湟水流域延續時間最長的一處史前文化遺存,數以萬計的精美陶器物的面世,充分展示了無與倫比的發達的彩陶工藝技術。柳灣出土的彩陶文物數量眾多、造型奇特、紋飾繁缛、圖案精美,對研究西部史前文明,對研究甘青地區原始文化的起源和傳承、內涵和特征以及祖先們的生產、生活、信仰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資料。

    但是,就目前的實際情形看來,我們對彩陶的研究,不論從廣度還是深度方面,還未達到應有的水平;尤其將彩陶作為一項重要的地方文化資源加以開發利用還遠遠不夠。除了一般性的介紹文字和圖片資料、畫冊以及一些散見於報刊的論文以外,到目前為止,我省還沒有舉辦過彩陶文化研討方面層次和水平較高的專題研討會。盡管河湟一帶是彩陶的故鄉,但是,研究中心卻在甘肅、陝西及其他地方。青海雖有研究成果,在向外界推廣和展示方面卻寥寥無幾。甘肅的民間組織和專業機構在彩陶藝術的研究方面很活躍,而我省在不久前才成立了民間的彩陶文化研究團體。可以說,我們並沒有爭得彩陶文化研究的話語權和主導權。由於研究工作的滯後,對彩陶,人們從更為寬廣的層面上還未形成比較明確的文化意識。

    因此,通過市場運作的手段,打造彩陶文化品牌,形成文化產業鏈,開發它的潛在價值,使彩陶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充分得到體現,還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做許多實際工作。《青海彩陶收藏與鑒賞》一書的出版發行,正是在人們的渴望和期待的目光中問世的,也使彩陶的收藏與研究,在以往發掘和研究的基礎上具有了某種整合的意義。 

    彩陶蛙紋蘊含的奧秘

    彩陶藝術對生命符號的寓意和象征,還顯現在許多神秘的紋飾圖案和描繪的動物形象畫面。張建青先生在對彩陶的蛙紋符號解說中,發表了這樣的見解:“蛙紋最早出現在仰韶文化早期的半坡類型、馬家窯文化各類型彩陶以及齊家文化彩陶中,各種變化的蛙紋近百種並沿襲三千年之久……蛙紋的寓意可能是先民們希望將青蛙的超強繁衍能力傳遞到本氏族婦女身上,並實行一種模仿性巫術,將蛙作為生殖神,進行圖騰崇拜,最後使蛙紋的符號成為神的符號。”

    我認為,對作者提出的蛙紋所表達的生命的生殖崇拜、女神崇拜等命題,我們應該結合有關彩陶所提供的史前文化信息以及人類學、民俗學等相關資料,從一個更為廣闊的視角領域進一步深入考察,破解先民們在他們繪上去的這些紋飾中,究竟潛藏著什麼樣的奧秘?

    其實,馬家窯彩陶的蛙紋符號,早已引起不少學者的興趣。楊堃先生就認為,“娲”與“蛙”同義同音,女娲是蛙圖騰氏族部落的女氏族長。何星亮在《中國圖騰文化》一書中也認為,所謂“女娲”就是“雌蛙”,而雌蛙大概原是某部落的圖騰,後來圖騰演變為神,“雌蛙”也就演變為“女娲”了。這些論述,“蛙”都與“娲”有關。蛙的繁殖能力很強,產子繁多。蛙生四肢,將其豎立,形狀似人,有的學者認為,女娲是蛙的人格化。在原始社會,由於人類的生存條件惡劣,存活率低,壽命又短,於是,先民為了後代的興旺,崇拜生殖力強的動物,由此形成的信仰和習俗,集中體現在他們的圖騰物——女娲這一人格化了的創世之神和繁殖之神身上;表現在他們的彩陶上,就是大量的蛙紋圖案或者青蛙形象的繪制。

 

    張建青先生在闡釋這些陶器的文化內涵時,既有必要的和可行性的論證,也有大膽的分析推測和更為廣義的拓展。在對彩陶紋飾的考證中,還注意到了蛙紋圖案的神性象征與農業生產的關系。他推斷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的有些蛙紋造型圖案可能是神人日夜保護著農田(細網紋提示農田),同時也保護著水源,以防天災,寓意有神人保護會風調雨順,同時對神人的男性生殖崇拜,能讓氏族人丁興旺。這些圖文結合的介紹中,我們又了解到了蛙作為圖騰,它還是一位農田的保護神。蛙主雨水,古人有求雨祭蛙的習俗。蛙又是益蟲,專吃害蟲,保護農作物。因而,蛙的形象,不僅在彩陶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影子;同時,作為被崇拜的圖騰,在民間至今還有神聖色彩的蛙舞表演。

    張建青先生在前言中談道:“當我們目睹和觸摸祖先們精心制作的彩陶時,彩陶的生命又顯現了,它們以大量的信息默默無言地與後人進行著超越時空的溝通。”同時,他還說道:“要想了解史前彩陶紋飾的含義,就必須探索創作彩陶的遠古先民的巫師與制陶藝人的精神文化。”誠哉斯言!

    泥土·彩陶·人類

    讀《青海彩陶收藏與鑒賞》,我們會感受到彩陶所透出的史前文化信息的濃烈,彩陶藝術內涵的豐富、外延的寬闊。其中,給我感受較深的是,張建青先生從最普通的彩陶制作原料——泥土入手,解讀生命的存在和意義。誠如他所說的那樣:“傳說上帝用泥土創造了人類,人類便從此生活在泥土之上,也從此再也離不開泥土,生生不息地在泥土上勞作,從泥土中獲得生存所需要的必需品。這就是說,生命是從泥土中來,又從泥土中獲得生存。從這個意義上講,人類和彩陶的發生都來自於泥土。”我認為,這是對人類及史前文明的起源最接近其本原的道說。

    這種將人類的來歷與泥土結合起來的說法,與彩陶的制作和彩陶在史前人們的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有著直接的關系。彩陶產生之後,陶器不僅豐富了人類使用生產和生活用具的內容,而且增強了人類生活的穩定性。先民用陶器取水、儲水、儲糧、煮食物,這對擴大人類生活和生產的能力與范圍,改善先民的生活條件,以及增強人類體質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不僅如此,彩陶顯現著先民們的創造精神,凝聚著先民們的宗教情感和審美意識,有些繪有動植物圖案、或者人體形象的陶器,是先民的圖騰崇拜物,還有的陶器曾被奉為宗教祭祀的禮器。在原始人類的心目中,陶器是有生命、有靈氣的。於是,將人類的起源與制作陶器的泥土聯系起來,再也自然不過了。原始人類把人的生命體與制作陶器相類比,從而產生聯想,將生命的起源加以超凡脫俗的解釋,是符合原始思維觀念的。人類學的考察資料表明,原始社會的群婚制時代,人們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同一個部落裡的每個女性都可以成為孩子的母親,並且都要承擔撫養孩子的義務。在制作陶器的作坊裡,一個小孩向她的媽媽問道:媽媽,我是誰的孩子,誰生下來的?她媽媽一邊燒制陶器,一邊回答:你是用泥巴捏出來的,是一個叫女娲娘娘的神拿泥巴造出來的。這是母親對孩子的回答,也是關於人類起源的神話。以前,我們對神話的解釋,只強調了原始人類思維的幼稚和天真的一面,而忽略了神話產生的現實生活條件。如果從彩陶的制作及其所蘊含的文化層面來考察,人類起源的神話不僅奇特浪漫,並且有它產生的現實生活依據。神話的解釋,超出了一般的生理學現象,使人的生命的起源與先民們奉為神聖的發明——彩陶聯系在一起,與人類的偉大創造精神聯系在一起,與先民們崇拜的創造女神女娲聯系在一起。從而使生命的產生和存在被賦予了不同尋常的寓意和象征。

    女娲是人文始祖。女娲抟黃土造人,她也肯定是一位制造彩陶的專家。關於對她的最早崇拜,關於女娲創世神話的開始流行,應該與祖國西部的黃土高原,與彩陶大量出土的河湟一帶的早期人類活動,有著密切的聯系。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