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館藏群舒文物樂伎銅飾
日期:2016/12/14 18:12:57   編輯:仿古青銅器
這款青銅藝術器皿,通高11.3厘米。1979年舒城物資回收公司揀選。現藏舒城縣文物管理所。
此件銅飾分雕塑和插孔兩部分,雕塑高8.6厘米,底徑5.4厘米,分上中下三層,以上層為中心,圍成環形,共11人,皆高鼻深目大耳,頭戴高冠。最上層一人體形高大,頭戴高官,高冠背後有一環鉤,耳垂各有一穿孔,懷中抱一小孩,小孩左手放在嘴邊,右手置於大人的胸前,他們仿佛在聚精會神地欣賞樂伎們的表演;中層四位樂伎圍繞上層,前後左右排開,前面的吹箫,左面的打铙,右面的吹笙,後面的吹排箫;下層五人,每人背後置一片尖葉形牌,胸前置一塊方牌,仿佛是在看唱本演唱。雖然雕塑人數不多,但很有氣勢,讓人產生一種歌舞升平的感覺。插孔在雕塑下方中心,中空,孔徑2.6厘米,長2.7厘米,可能起固定作用。此件銅飾的實際功能還有待考證。
此類飾件出現在長江流域比較罕見。舒城在春秋時期地屬群舒國,為舒鸠部落,與徐國同族。在古代徐、舒被稱作東南夷或東國、南國,地處南北交通樞紐,在溝通南北文化上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一直是強國必爭之地,群舒在吳楚爭霸中被楚所滅。戰國時期楚國的勢力范圍發展很快,西接當時的巴蜀國,並與巴蜀國在經濟文化方面有頻繁交往、相互融合的現象。此件樂伎銅飾人物造像高鼻、大耳,三角形高帽等,與西南少數民族人物形象比較接近,屬西南少數民族的風格。此件銅飾的發現為研究長江流域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關系的發展,以及音樂樂器的發展等提供了珍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