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多提粱盉
日期:2016/12/14 18:16:57   編輯:仿古青銅器丁孟,現為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古器物部副主任兼金石組組長,碩士生導師,中國錢幣學會理事,中國青銅器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考古學會會員,故宮博物院和國家博物館文物鑒定委員。
青銅盉是古代盛酒或水的器皿,形狀多樣,一般是深腹、有蓋、前有流、三足或四足。商周盉多後有執鋬,或在盉口下兩側置貫耳;而春秋戰國時期盉上多設提梁,即所謂提粱盉。
二裡頭出土的一件銅盉,頭部上大下小,頂有一桃形大口,口前立一筒形短流,四稜錐狀袋足,較瘦矮;器側有鋬,其上有長條镂孔兩個。該器與二裡頭文化陶盉相似,是迄今所見中國青銅器中最早的一件銅盉。其器壁薄,鑄造雖不甚精但程序復雜。
商代早期盉的器形與二裡頭文化的銅盉相似,只是管狀流加長且有些向前傾斜,盉中又以斜管流,頂有雞心狀口,後側有大鋬,下有三寬袋足者,最富有特色;商代中期盉通體象壺,上有提梁和蓋,腹上伸出一長流,下附三足;商代晚期盉的形制多樣,封口盉作封口斜流,分裆款足獸頭鋬,橢長卵形體,小口,腹上部有斜流,绹索形提梁,三足較短,有蓋。蓋鈕上套有一個可活動的小環鉤,鉤住提梁內側的小環,結構精巧。
西周早期盉開始演變為盥洗器,與盤配合作用;西周中期分裆盉的形體變低,一般有三足分裆,四足分裆和四足平裆的橢方盉;西周晚期盉腹多作扁圓形,狀如懸鼓,下具四扁足,鳳飾其蓋,顧龍形鋬,流管的口部微曲。這種盉外觀新穎、裝飾性強。
盉,春秋早期為隆蓋,直流,體扁圓,四足,獸形鋬,鳥形蓋;春秋中晚期,其形式為降蓋,虎形提梁,小口、直徑、圓形腹,獸蹄足,流作彎形夔龍狀。
推薦閱讀:
多彩多姿的中國青銅鏡
獸叔盨
豐白簠
梁姬墓出土的鳳鳥紋方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