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天壇館藏祭器
日期:2016/12/14 18:19:48   編輯:仿古青銅器
展出祭器僅有100多件
今天上午,記者隨文物科科長武裁軍走訪了天壇館藏的部分禮器、祭器。在其塵封99年之後,再一次把皇家祭器的用途展示在人們面前。在神樂署,金、石、絲、竹、土、木、匏、革八音齊全。隨著擊柷樂起,琴、瑟、箫、埙等16種樂器齊鳴,雅頌之音繞梁三日,三次敔聲後,音樂戛然而止。
武裁軍說,這些禮樂之器,與皇家的祭禮,祭器的使用是分不開的。其中,柷、敔,以及門鼓等十幾件就是清代的文物,可惜的是1900年,八國聯軍掠走大量文物後,樂器僅存金鐘、特磬、編磬。雖於次年大祀重新制備,但幾經變故,天壇中禮樂器具未能保存,龍笛、埙皆被損毀。目前,一大部分是後來根據圖樣仿制的。
走出神樂署,往東不遠就是齋宮。從齋宮的南門進宮,正中間大殿的匾額上寫著“敬天”,南側的配殿內展示著5座木制的亭子。只見亭子有一人多高,制作精美,雙層檐的亭子,雕梁畫棟。據武裁軍介紹,這叫神版亭,是明清皇帝祭天時,將先祖的靈位插在亭中間,由皇宮抬到天壇祭祀。5座神版亭大小不一,也顯示出幾位帝王不同的地位。
正中的宮殿裡,還有一座更大的亭子被玻璃罩保護著。亭子四周已被熏黑,但仍遮蓋不住它的精美。亭上的金漆依然光彩照人,亭內的藻井金光四射。
青羊角燈。
祭器曾是等級貴賤的象征
武裁軍解釋說,祭器是舉行祭祀大典時用於盛放供品的器皿。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而“祭”字則是最古老的漢字之一,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辭中很多處都出現有“祭”字,“祭”字的甲骨文字形由三部分組成,上面左半部是一塊牲肉,上面的右半部分是人的一只手,下面是一個高座的器皿。“祭”字這種造型所表達的意思就是人以手把持著牲肉奉獻給神靈。
最初的祭器多為石制、木制或竹制器皿,商周時期出現了各種陶制、銅制或鐵制的祭器,祭器造型也從單一的豆形器發展為盤形器、杯形器、尊形器等,祭器種類愈加多樣,造型愈加精美。由於祭祀有著不同尋常的重大意義,祭器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國家的重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祭器最主要的特征是禮的標志,是等級貴賤的象征。
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都很重視祭器的制作,都有一些嚴格並很具體的規定。明朝初期祭天大典所用祭器除笾采用竹子制作,其余器皿多采用陶器,造型或為盤或為碗,但仍用笾、豆、簋、簠之名,體現了對樸素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