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建築材料 >> 仿古工藝品 >> 仿古青銅器 >> 銅鏡的仿古作偽

銅鏡的仿古作偽

日期:2016/12/14 18:14:55      編輯:仿古青銅器

    一、仿古作偽

    在中國古代銅鏡的鑒定工作中,識別仿古鏡是一個重要方面,特別是一些仿古鏡仿得逼真,鑒別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目前在我國各地收藏的銅鏡中仿古鏡有一定數量,而且這方面很少有人研究。識別仿古鏡首先要了解仿鏡的類型、仿鏡的時代,特別是找出不同時代仿鏡的特征和規律。

    二、仿鏡的時代

    所謂仿鏡的時代,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在我國什麼時候開始制作仿古鏡?二是仿鏡中仿制哪些時代的鏡子?

    一種意見認為:銅鏡仿古是從唐代開始,宋以後宮廷、民間仿古鏡盛行,各種樣式的鏡均仿。一種意見認為:仿古鏡始於宋代,唐代不仿漢鏡,仿漢鏡是從宋代開始的。另一種意見認為:宋並不仿漢鏡,過去一直認為的許多宋仿漢鏡實際上是明代仿鏡。

    僅從仿鏡的時代來看,眾說紛纭,莫衷一是。可見研究、識別仿制鏡,對於廣大的文物考古工作者來說,實屬當務之急,因它涉及到鑒定、收藏、征購、出售等多方面,必須謹慎從事。

    三、仿制的手法

    從目前所知,仿鏡不外乎兩種方法,一是用早期鏡直接翻模,二是用摹本仿照制模,前者方法簡單,制作容易,識別起來,說易也易,說難也有一定難度。因為原鏡花紋、銘文清晰、線條流暢,而直接翻模鏡,雖然鏡型相同,但往往紋飾、銘文模糊,線條不流暢,顯得板滯。一眼望去,感覺便不一樣,容易鑒別。但是的確有些真鏡,由於年代久遠,制作不精,銘文、紋飾也較模糊,而一些仿鏡也仿得不錯,因些僅用這些標准確定仿鏡是不易的。在鏡型、紋飾、銘文相同的情況下,還需注意銅鏡的銅質、鏡體厚重。

    用原鏡作摹本仿照制模的情況就復雜一些了。至少有兩種情況,一是完全按照原鏡紋飾圖案、銘文仿刻於模范上,鑄成的銅鏡雖然型有異,但銘文、紋飾大同小異,需要加以比較、確定是否仿鏡。二是雖然以原鏡為摹本但鑄鏡匠師又加刻紋飾和銘辭,鑄出來的鏡子有的紋飾與銘辭時代不合,如明明是漢鏡卻加上明代鏡中常見的銘辭;有的形制與紋飾不等。只要稍為熟悉中國銅鏡,這類鏡子倒容易識別。

    四、仿鏡的類型

    各個時代仿鏡的類型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種類型的鏡子,不同時代仿制也有側重點。

    唐代仿鏡:

    唐代是否有仿鏡?尚有不同看法。程長新先生曾說,見唐仿漢鏡。此外《陝西省出土銅鏡》中曾有二面墓出土的仿漢鏡,如果墓碑葬的時代不誤,那麼這二面銅鏡應是可靠的唐仿漢鏡。

    宋代仿鏡

    前面已經提到,有人認為宋不仿漢鏡,也有人認為宋已仿漢鏡,但主要是仿唐鏡。根據目前所見資料,宋代確已仿漢唐銅鏡。

    仿漢鏡:日光鏡、昭明鏡、清白鏡、畫像鏡、規矩鏡、龍虎鏡、

    金代仿鏡:

    金代主要仿漢、唐、宋鏡的圖案。

    仿漢鏡:星雲鏡、四乳“家常富貴”鏡、日光鏡、昭明鏡、規矩鏡、四獸鏡、畫像鏡、清白鏡、龍虎鏡。

    仿唐鏡:海獸葡萄鏡最多。

    仿宋鏡:花卉鏡、八卦鏡、湖州無鏡。

    明清及民國時期仿鏡:

    仿古風氣極盛,宮廷民間均仿,各個時期的鏡子都仿。仿戰國鏡:日光鏡、昭明鏡、規矩鏡、盤龍鏡、龍虎鏡、雙鳳鏡、畫像鏡、蟠螭鏡。仿唐鏡:海獸葡萄鏡、花鳥鏡、彎獸鏡。仿宋金鏡:人物故事鏡、湖州鏡、雙魚鏡、銘文鏡。

    從以上各個時代仿鏡的類型看,漢代的日光、昭明等銘文鏡、規矩鏡、畫像鏡、龍虎鏡,唐代的海獸葡萄鏡、瑞獸鏡、花鳥鏡,宋代的湖州鏡、八卦鏡等是後世仿制的重要鏡類。其中漢代的日光、昭明鏡幾乎歷代都仿。明確了各時代的仿鏡,對於鑒別仿鏡無疑劃出了重點范圍。

    不同的時代,銅鏡具有不同的特點,都會受到當時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及習俗的影響。真鏡如此,仿鏡又怎樣呢?我們認為仿鏡雖然具有真鏡的特點,但畢竟不是那個時代的產物,必然或多或少地顯露出仿鏡所處時代的某些特征,總結不同的時代的仿鏡特征是極為重要的。
推薦閱讀:

漢藏茶馬互市的千年商道

雲南鄉村文化特色的官渡古鎮

老街風貌保護與開發不矛盾

古民居保護利用之路越走越寬


    五、各時代仿鏡的特征

    我們認為要掌握各時代仿鏡的特征最重要的還是發解各時代銅鏡的特點,即形制、紋飾、銘文、銅質等方面。有關這些前面已經闡明,不必重復。這裡還需強調幾個重要特征。

    銅質有別。由於宋以後是我國銅鏡合金成分發生重要變化的時期,含錫量明顯地減少,含鉛量增多,鋅的比例也加大。因此銅質、色澤均有變化。這應是辨別仿古鏡與真鏡的一個重要方面。

    宋仿鏡質地不如漢唐鏡。質較軟,黃銅質,黃中閃紅。金仿鏡一般比仿宋鏡銅質略泛黃。明清宮廷仿鏡雖然是黃銅質的,但明仿鏡黃中閃白,清仿鏡黃中閃黃。

    品相有異。合金成分的變化,帶來的質地和色澤的不同,也必然影響到銅鏡的優劣。宋金信鏡銅質粗糙,紋飾模糊,線條粗放,顯得板滯。明清仿鏡紋飾遠不如漢唐精致,也汪如宋鏡,這與日月明清仿鏡含錫量大大減速低,含鋅量大幅度增加有關。當然明清仿鏡也有很好的。

    形制不同。銅鏡雖然一般不大,鏡背面積小,但在這一小塊天地中,各時代的匠師在紋飾、銘文、外形、劃分紋飾的圈帶、邊緣、鈕、鈕座等各個方面花樣翻新、極盡變化。我們對比不同時代的各部位的特征,掌握哪怕是微小的變化,也是區分真鏡與仿鏡的重要方面。僅舉幾例:

    宋仿唐菱花形、葵花形鏡,唐代此類鏡均為入出形,而宋代多六出形,即使是八出形,唐宋弧邊曲度也不盡相同。金代仿鏡中,不管仿哪能個朝代,如果有錾刻的官府檢驗的文字和畫押,便極易辨明。

    明清仿鏡鏡緣直齊、稜角分明。鈕的差別較大。明代銀錠鈕居多,明清鈕頂平且面積比宋元仿鏡大得多,還多在平頂上鑄出銘文。增加內容。前面已提到,在用原鏡摹本仿照制模時,當時匠師又加上一些紋飾和銘辭。據我們看到的一些資料,所增加的,圖紋和銘銘文在內容及形式上,雖然隨意性很強,沒有非常明確的規律,但從許多仿制鏡增加的內容看,增加銘文的占絕大多數,而這些後加的銘文,最多的又是那些鑄鏡作坊、店鋪和匠師的名號,極少數應是銅鏡使用者的姓名。

    從增加銘文所在位置看,大致有幾種不同的情況,視原鏡的紋飾內容而定。原鏡只有紋樣沒有銘文的,增加的銘文多在紋的一處或二處地方,壓住了原紋飾的一部分。原鏡內區為紋飾外區為銘文的,增加的圖文有的放在紋飾內。原鏡沒有紋飾僅有銘文的,如果是單圈帶銘文鏡,增加的銘文則加在原銘文圈帶中,如果是二周圈銘文的,增加的銘文一般加在外圈銘文中。

    粗略地統計一下,增加的銘文有:宮、陳、孫、笪、曹、李、呂、趙、馬、祁家、曹鋪、孔記、呂造、馬青、魯家造、張家造、李泰山造、李鋪青銅、假充李鏡真乃豬狗、祁家包換青銅、謝少塘造包換青銅等。

    這些增加的內容,有的極明顯,有的則比較隱蔽,本來鏡子是一個平面,面積不大,可一覽無遺,但有時因紋飾復雜和模糊,未深加注意,以至某些重要的著錄中也出現失誤,將後增加內容的仿制鏡子定為原時代鏡子。

    六、薄弱環節

    在對銅鏡進行鑒別、欣賞和學習這方面知識的時候,廣大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和銅鏡愛好者,乃至於研究銅鏡的專家,都不約而同地感到:戰國漢唐鏡倒好辦,難就難在五代以後的鏡子了,正是“辨古容易辨近難”。其它的文物鑒定是否有這種情況,我們不願妄加評論,銅鏡領域的的確確存在著這個問題。長期以來,古玩收藏家嗜好漢唐鏡,提起銅鏡必誇漢唐,一是當時對戰國鏡識別不夠,二是對宋以後鏡又重視不夠,即使入藏,分析研究都差。此風一經形成,影響至今,直到現在才引起學者們的重視。著名學者李學勤說得對:“古鏡發展的後一半歷史半明半暗,許多疑難說不清楚。”

    另一方面,近40年來,漢唐古墓出土了許多銅鏡,資料可靠,研究較多,因此漢唐鏡,特別是漢鏡的分期、類型、發展序列基本清楚,下一步的工作是深入研究了。

    問題的嚴重性還在於:許多文博單位、文物商店以及文物市場上屬於這段時期的鏡子還較多,因時代不能確定,也不好公諸於世。中國銅鏡發展史上這後一半“半暗半明”的歷史,什麼時候能明晰呢?從整理中國文化遺產,加強學術研究來說,從現實收藏、整理、征集等工作需要來說,加強宋及以後銅鏡的研究、鑒定確是當務之急。

推薦閱讀:

漢藏茶馬互市的千年商道

雲南鄉村文化特色的官渡古鎮

老街風貌保護與開發不矛盾

古民居保護利用之路越走越寬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