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建築材料 >> 仿古工藝品 >> 仿古青銅器 >> 盛世側影耀鵬城 近200件漢唐文物首現深圳博物館

盛世側影耀鵬城 近200件漢唐文物首現深圳博物館

日期:2016/12/14 18:14:06      編輯:仿古青銅器

石雕盤龍座

郭巨埋兒畫像磚

    由深圳博物館聯合河南博物院共同舉辦的“盛世側影——河南博物院藏漢唐文物精品展”在深圳博物館新館一樓展廳開幕。這是河南博物院文物第三次在深圳博物館展出,也是規格最高的一次展出。該展覽將持續到7月12日,市民可免費參觀。

    “展品中蘊含的中國佛教雕塑藝術、漢唐碑志書法藝術,充分反映了漢唐文明的華章巨篇與輝煌成就。”深圳博物館館長葉楊表示,觀眾可以通過此次展覽,跨越空間的限制,欣賞到來自中原地區的精品文物。

    40余件為一級文物

    此次展覽,首次大規模集中展出河南博物院藏漢唐出土的青銅、陶瓷、佛教造像、碑刻等文物共191件。值得一提的是,展品中還有多件來自十三朝古都洛陽的珍貴文物,包括古代漢族傳說中象征祥瑞辟邪的神獸石辟邪、為後世釉下彩瓷發展開創先河的白釉瓷文官俑等。

    “這批文物在河南博物院點膠後,經過兩天時間才運到深圳博物館,再進行了約一個禮拜的布展才得以展出。”據深圳博物館展覽部主任李維學介紹,將近200件的文物全是經過精挑細選的,分別從文化、風俗、科技等多個角度反映漢唐時期的基本面貌,觀眾通過此次展覽可以更深層次認識中原、認識華夏。

    河南博物院院長田凱說,“河南是中華之根,是河南博物院庫存的基礎,此次展覽首次大規模集中展出河南博物院藏漢唐出土的青銅、陶瓷、佛教造像、碑刻等文物,其中有40余件一級文物,希望讓更多的市民重溫漢唐的蒼偉盛世、感受華夏文明的底蘊深厚。”

    文物體量、細節吸引觀眾眼球

    展覽分“巍巍漢風”“多元一體”“天下都會”“盛世梵影”“翰逸神飛”5個部分,分別反映了兩漢時期的興盛、魏晉南北朝各民族沖突與融合、隋唐東都洛陽城的繁盛、中國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馬寺的建立過程,以及漢字書法的演變歷程。

    深圳博物館副館長郭學雷介紹,展品中有很多件體量大、視覺沖擊力強的作品。如,反映佛教發展的石畫像、反映漢代“復道行空”“跨城池作飛閣”建築技術的七層連閣彩繪陶、為後世釉下彩瓷發展開創了先河的白釉瓷文官俑,另外,還有從未被展出的石雕盤龍座也會呈現在人們面前。

    在此次展覽中,隋代的張盛墓成為大家關注焦點。隋代的張盛墓共出土各種文物190余件,其中100多件為器俑,90多件為俑像,裝飾題材豐富,寫實性較強。其中,展出的90余件文物,涉及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模型。此外,由於整個墓裡面的瓷器全是白瓷器,所以足以說明白瓷在隋代已經開始普及。

    另外,此次展覽中還有諸多展品在細節處尤為引人注目。如,因唐代魯山所產的黑地、乳白、藍斑一器三色的花釉瓷器而得名的“魯山花瓷”,它創造了二液相分離的新技巧;唐代南青北白的瓷器面貌中,裡面有個硯台是當中體量最大且制作也很精美的。

    市民參與傳承傳統技藝

    此次展覽期間,深圳博物館工作人員將現場傳授拓片技能,市民可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進行碑拓、古幣拓片等等用以收藏、觀賞。據了解,拓片是我國一項古老的傳統技藝,是使用宣紙和墨汁將碑文、器皿上的文字或圖案清晰地拷貝出來的一種技能。這門手藝,知道的人寥寥無幾,能做到專業水准的更是少之又少。

    展覽開始前一周,從事文物工作30余年的河南博物院陳列部副主任王景荃教授便提前來到深圳博物館,主要也是為展覽期間現場更好地展示拓片技能做好准備。由於跟工作緊密相關,加上經常做文物研究,這使得王景荃接觸拓片更為頻繁,正因如此,他成了知道這門技術“寥寥無幾”中的一人。

    “拓片是搞文物工作必備的一項技術,因為取原始資料必須要會這項技術,同時拓片也是一門藝術,通過拓片能欣賞書法藝術及圖案,了解不同時期書法的差異及社會生活的面貌。”據王景荃介紹,拓片最初的作用是書法臨摹的主要參照,如今成為了一種科學記錄的好辦法。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