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建築材料 >> 仿古工藝品 >> 仿古青銅器 >> 扶風縣博物館銅鏡藏品舉要

扶風縣博物館銅鏡藏品舉要

日期:2016/12/14 18:19:53      編輯:仿古青銅器

    扶風縣博物館位於陝西省寶雞市扶風縣城關鎮,是一座融廟宇古建與文物陳列於一體的,頗具地方特色的綜合性博物館,收藏歷代文物和近代革命文物近1萬件,其中以西周青銅器稱最,享譽海內外。該館共收藏歷代銅鏡400余面,

    上至先周,下到晚清,各時代銅鏡均有所見。 


    戰國蟠虺紋鏡

    圖1

    1972年扶風縣召公鎮靈護村墓葬出土,直徑11.5厘米,重250克,二級文物。三弦鈕,圓形鈕座,飾變形蟠虺紋,邊緣斜坡狀,外沿直立。蟠虺在古時指一種彎曲的小蛇。傳說中虺500年後可以變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韓非子》:“蟲有虺者,一身兩口,爭相龁也。遂相殺,因自殺。”蟠虺作為紋飾多出現在戰國時期青銅器裝飾上。


    漢七乳禽獸紋鏡

    圖2

    1972年扶風縣召公鎮靈護村墓葬出土,直徑11.5厘米,重250克,三級文物。半球形鈕,圓形鈕座內有9個環繞的小乳釘組成的連珠紋,鈕座外飾有線雕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和瑞獸圖案,以7個稍大的帶圓座乳釘作間隔。鏡緣寬平,上有雙波折線和等腰三角鋸齒紋裝飾。圖案裝飾繁缛,線條刻劃流暢自然。圖案和漢代盛行的道教神話傳說有密切關系。在《博古圖錄》裡也把這種銅鏡稱為四靈三瑞鏡。圖案間乳釘數量通常5~8個不等。



    漢雙圈銘文帶鏡

    圖3

    1970年绛帳收購站揀選,直徑17.5厘米,重1700克,三級文物。按銘文也被稱為清白鏡或昭明鏡。半球形鈕,圓形鈕座,鈕座內有一周連珠紋。內區順時針旋讀銘文一周,內容“內清之以昭明,光輝象夫日月,心忽揚而忠,雍塞不洩”。外區另有旋讀銘文一周,內容為“潔清白而事君忠汿之弇似玄錫之得□□輝夫日忘美□□□□□靈高毋絕”,書體方正規矩。內外區之間為突起的帶稜作間隔。鏡緣寬平,內沿下斜呈坡狀。是出現在西漢晚期的一種銅鏡。


    西漢末至新莽四神規矩鏡

    圖4

    1974年出土於扶風縣天度鄉閻馬村,直徑18.6厘米,重930克,一級文物。半球形鈕,柿蒂紋方形鈕座,柿蒂紋相鄰的空間填以銘文“長宜□(官)秩”,其中第三字缺失。方形鈕座周邊環繞排列“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文字,小乳釘間隔。鈕座外有對稱的規矩紋以及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和神獸、羽人圖案,用稍大乳釘間隔。邊緣寬平,飾有鋸齒紋和一圈流雲紋。花紋豐富生動,裝飾繁缛,線條流暢,制作精良。該銅鏡有反映伏羲、女娲手持之物的規、矩以及反映四方保護神的四神、羽人等圖案,應與漢代盛行陰陽五行學說有很大的關系,反映了當時整個社會慕仙崇道的風氣。同時對於研究當時銅鏡制作技術有重要價值。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