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奇斗姿的明清旱煙壺
日期:2016/12/14 18:28:22   編輯:仿古建築材料圖為清初黃楊木雕獅鈕古樽形旱煙壺
旱煙壺亦稱旱煙盒、旱煙囊等。自明朝中期嘉靖年間點燃了吸食旱煙這一星星之火起,亦就產生了用作貯存煙絲的旱煙壺,至今已有四百五十余年。
早在明末,旱煙壺的使用就已遍及華夏大地。明末清初人士沈赤然所著《寒夜縱談》中描述晚明吸煙情景時說:“煙草產自閩中……末年遂遍地種矣。男女老少,無不手一管(旱煙管),腰一囊(旱煙囊壺)。”可見當時凡吸煙者上至宮廷皇戚、達官顯貴、文人儒士,下至市井商賈藝人、村野耕牧漁樵的平頭百姓無不使用和懸掛旱煙壺、盒、囊、袋之類的家什,並已成為明朝後期的一道新景觀。
旱煙壺進入了文人及上流社會,即被視作身份地位的象征並兼作觀賞把玩佩飾之用。旱煙壺盛行的明清時期正值我國竹木牙角雕刻藝術進入鼎盛期。刻匠及文人雅士在制作旱煙壺時,或雕竹镂木、剔犀刻銅,或范匏琢角、錯銀貼黃,或燒瓷嵌骨、髹漆鑲钿等廣施百技,博取殊材。在這不足三寸之軀上充分發揮了他們娴熟精湛的治器功夫和手藝。
明清兩代是我國民間神話、傳說、曲藝、戲雜、歷史典故及吉祥寓意诠釋的承前啟後,不斷創新的繁榮期。刻家們把寓喻這些內容的圖符和紋飾大量引滲和烙刻到旱煙壺上。這些被藝匠們镌镂刻畫得精細繁缛、神采飛揚、惟妙惟肖、呼之欲出的祥禽瑞獸、鳥魚花蟲、故事人物及吉祥物,又使旱煙壺出落得煥采脫俗和清雅神奇。因煙絲為粉絲狀,旱煙壺造形不受被貯物拘束,可任憑匠師馳騁無窮的想象力,故其外型被雕琢成扁壺、球瓶、八楞罐、六方樽;似鼓墩、熏鼎、簍籃、圖騰柱;或肖形瓜果、禽獸、人物、魚螺等等變化萬端、千姿百態,終使盈手可握的小小旱煙壺透溢出惹人癡醉的盈盈靈氣。
爭姿斗奇的明清旱煙壺不僅傳承著中華古老文化的遺韻和傳統雕刻工藝的軌跡,也為後人留下了窺視明清兩代我國各民族、各地域的鄉俚習俗、市井風情、民間傳說及雕治風格的可貴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