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建築材料 >> 仿古建築材料 >> 珍藏的月光杯

珍藏的月光杯

日期:2016/12/14 18:24:32      編輯:仿古建築材料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幾人回!

    唐人的一首七絕詠邊塞詩,無意間成就了夜光杯,使之在後來千年間,變成了千古絕唱的奇珍異品!其實,源於石器時代的華夏先祖,使石器,用石器,對各種精美的石玉,有著令人難測的深刻知識。只是,就傳至今日的數以十萬計的石制器物看,其中絕大多數都是不透或微透的。而對於其中不透或微透的異材,先民們又懷一種殊美情結。先秦時代唱誦了千計萬計的“琉璃鐘”,正是早期月光杯的雛形。

    令人常常不明夜光杯和月光杯的之別,其實這正是古代文人的心思缜密之處。萬古長夜,無電少燈,月是長夜唯一遍照大地的自然光,月和夜是連在一起的,一而二,二而一。夜光杯實實月光杯,叫“夜光”當是詩人筆法。

    推斷起來,月光杯必是透光性強且適度的玉石。幾千年來,古人最重視的是玉,這是中華文明的特色之一,這裡說的玉,是指新疆和阗玉。著名玉文化學者楊伯達先生稱之為“真玉”。它的大產出期為商周晚期事,後綿綿不絕於今。古人對和阗玉可謂絕對了然於心,情有獨鐘。一方面,人們說“千種瑪瑙萬種玉”;又一方面,人們將玉概分五色:赤、黃、白、青、墨。其中的“青”饒有意味,他從青白到青碧,色級相差甚大,以至後來的人們,干脆把青白玉直呼為“青玉”,而把深青綠者稱為“碧玉”。

    古玉是我的副藏之一,其中就有一只明代流傳下來的月光杯。初審此杯,無大異樣。式樣敦樸,色深碧綠,整體由整塊和阗籽石磨制而成。杯表外面因使用期長達數百年,故“寶漿”極厚,幾如臘如膏。又因年深日久,內壁竟然被茶漬出了不淺的斑痕,讓賞析之人多感詫異,就“玉制茶杯”這一點說,此杯已完全稱得上是一件難得之品了,而在看到它的月光效果,更是令人啧啧稱奇。

    不管是日光,月光,燈光,火光……只要有光源穿過這只杯子的杯壁,立即就會被濾成“月光效應”,真是妙不可言!事想古往今來,人們對月懷著怎樣一種迷戀情節啊!可又有誰能夠為所欲為地時時把住一握清光呢?一只玉杯,一碗清茶,一團月光,時時伴隨著我,游走在城路鄉間。

    關於這只月光杯“特異現象”的生成,我的看法是:

    一、多數碧玉固然主色調是深綠,但又不盡然純綠。有些碧玉綠中還閃灰,有些碧玉則綠中微有藍意,還有些碧玉綠鮮純太過,均不易出月光效果。而此杯之碧,綠中猶有一絲不易為常人所見的微黃色調,故月光效果上佳。

    二、一般碧玉多質純無紋,或有黑髒點兒。也有少數碧玉有波紋狀的玉解理。但這塊碧玉極為稀罕,通身遍布較為均勻的暗斑狀解理,有光透過時,效如月光穿過密林的夜景,詩意朦胧,逗人進入遐思之境。更有少量白斑連成月升之狀,使人有神設鬼施之慨!

    關於這只月光杯,它有一個用毛氈特意制作的套子。之所以說它是來自於蒙古之地,不單是因為用毛氈料的習俗,更是由於蒙藏之地多用碗套以保護器物的習俗。

    這樣一塊奇才精琢的月光杯,在經歷了漢地的琢制之後又如何落進了蠻荒之地的蒙藏呢?是高價的購買,還是出自某次封賞,這就不得而知了。但有一點,它的幾度易主,必然是在奴隸主和大喇嘛之間進行的!在那種政教合一的“蠻荒”之地,有錢人往往是上層領主,而這些人又往往信仰佛教。據此,我們又可以推斷,這只玉杯經歷了無數佛教經咒和供養儀軌……最終,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它踏進了京華之地。

    現今流傳各地的祁連石制作的所謂夜光杯,充其量不過是地方稱謂,至於夜光效果卻大打折扣。這般下去,將來夜光杯也許會像古代玉類文字那樣消失吧……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