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喝奶茶用的多穆壺沈陽亮相
日期:2016/12/14 18:29:39   編輯:仿古建築材料 “多穆”在蒙古語中,系指“盛奶茶的桶”、“奶茶壺”;在藏語中,則指“盛酥油茶的桶”。多穆壺最早流行於元代,是蒙古人常用的飲奶、飲茶之器。
在沈陽故宮有一把乾隆款粉彩多穆壺,為該館所藏國家一級文物。此壺為傳統的多穆壺造型,以精細的瓷土燒造,全壺外面施以粉彩,壺裡淺綠色釉,器形為龍耳、鳳嘴、獅蓋;口把抹紅,器身有黃地纏枝花箍四道,並繪有番蓮八寶紋,足底施淺綠色釉,足內有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制”6字3行款。此壺是典型的乾隆時期宮廷用器,反映出當時仿瓷工藝的高超水平。
多穆壺原是蒙古族、藏族等游牧民族的實用器物,至今仍在蒙、藏地區為少數民族所使用。明代,它作為北方、西北游牧民族慣用的飲用器皿,流行於蒙古和西藏地區,成為當地少數民族日常生活中必備的飲具。
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曾通過征戰、聯姻、結盟、兼並等方式,大量吸收蒙古族、漢族、朝鮮族等其他民族加入,同時,也接納了大量外族文化與外族器物。通過與蒙古人的交往,滿族人引入了多穆壺,將其作為自己的飲茶、飲酒之具。
據清初時期已成書的《太祖實錄戰圖》來看,早在後金建國之前,多穆壺已成為女真貴族常用的器物,被應用於接待、宴會等重要場合。如《滿洲實錄》記載,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努爾哈赤派大將額亦都領兵往征東海女真窩集部,盡招康古禮等各部酋長而歸。當努爾哈赤於赫圖阿拉大衙門為九路首領把酒接風時,相關的《實錄圖》即描繪了這一場景,在該圖的左下部,陳設著款待各路首領的酒桌,其上擺放著酒碗與多穆壺,反映了多穆壺在這一時期已的確成為滿族人的飲食器物。
清朝入關,愛新覺羅皇室成為全中國最高統治者,受到普天之下臣民的供奉,在物質方面得到極大豐富和保證。多穆壺作為清宮餐飲生活的實用器,已由過去簡單、原始的粗木材質,變為多種多樣的形式。
清代中期,宮廷中設有內府機構,專門制作皇帝、後妃及皇室成員專用的器具,在制作上不惜成本,做工精美且別樣,反映了皇家貴胄的奢華與富麗。
清代康乾盛世時期,清宮中制造出大量多穆壺,以用於宮廷筵宴、慶典和其他賞賜活動,特別在款待外藩蒙古等少數民族貴族時,尤其要使用多穆壺作為飲具,以增近他們的認同感和親切感。在清代宮廷寫實繪畫中,即有許多康熙、乾隆等皇帝接待蒙古、西藏貴族餐飲的畫面,其中有不少繪有多穆壺這一傳統的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