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雨園林中
日期:2016/12/14 19:13:36   編輯:古建園林園林中的美是與雨分不開的。雨是雲的化身,煙雨朦胧,猶如仙境,具有文人士大夫追求的遠離塵世的意境。
園林的雨境,具有別樣的情趣,特殊的含義,或看,或聽,煙雨朦胧,淅淅瀝瀝,雨水如柱,往往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收獲,別具詩意,使人聯想無邊,回味不盡。
柳宗元在《钴潭西小丘記》中曾對這類意境作了很好的诠釋:“清冷之狀與目謀,滢滢之聲與耳謀,悠然而虛者與神謀,淵然而靜者與心謀。”這“目”、“耳”、“神”、“心”的直接感觸,便有了愉耳悅目怡心神的體驗,而升華為詩情畫意的意境美。煙雨缭繞,幾乎成了古人所向往的人生樂園之態。造園者更是極盡能是,營造雨境,可謂園林何處無煙雨:
博雅騰聲數傑,煙波浩淼,浴鷗晴晖,三萬頃湖裁一角;
藝圃蜚譽全吳,霁雨空蒙,乳魚朝爽,七十二峰剪片山。―――蘇州藝圃對聯之一紫髯夜濕千山雨鐵甲春生萬壑雷―――蘇州網師園對聯之一臥石聽濤,滿衫松色開門看雨,一片蕉聲―――蘇州耦園對聯之一
在賞景中,看雨別有詩意:細雨垂楊、疏雨戲魚、斜雨落花、驟雨垂簾……,雨,自然之物,卻使園景中的平常物體有了動靜之韻、虛實之韻、曲直之韻、藏露之韻,與人的情趣融合在一起,構成一個美妙的境界。雨,不僅能給人以視覺上的美感之外,還能時時散發出清新與芬芳的氣味,那特殊的風雨氣味,也是令人陶醉的。
雨聲,更具有詩意,使人產生無限的遐想。明代詩人李東陽寫過一篇《聽雨亭記》,惟妙惟肖地道出了聽雨時的心境:靜觀子既辟北軒作亭,亭之前雜植群卉,而性獨愛荷,置二盆池,種者常滿。尤愛雨,雨至眾葉交錯有聲,浪浪然,徐疾疏密,若中節會。靜觀子閒居獨坐,或酒醒夢覺,憑幾而聽之,其心冥然以思,肅然以游,若居舟中,若臨水涯,不知天壤間塵鞅之累為何物也!
借著亭前小小的荷池聽雨,如夢如醉,恍若仙境,心靈自由翱翔,擺脫了塵世的一切煩勞。
拙政園有兩處著名的雨境景觀,一處是“聽雨軒”,一處是“留聽閣”。聽雨軒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小院,軒為四面開窗的建築,前後植芭蕉,軒前有小池。每當雨天,“蕉葉半黃荷葉碧,兩家秋雨一家聲”,聆聽雨打芭蕉,便有一種別樣的雅興,一種舒心的享受。楊萬裡曾有《芭蕉雨》詩,對雨打芭蕉作了最好的注解:“芭蕉得雨便欣然,終夜作聲清更研。細聲巧學蠅作紙,大聲铿如山落泉。三點五點俱可聽,萬籁不生秋夕靜。”
留聽閣是一單層閣建築,體型輕巧,四周開窗,便於觀景。閣東有水池。盛夏時滿池荷花,鮮麗奪目。園林主人卻偏偏不去渲染這種絢麗,而是別出心裁地在“殘荷敗葉”上作文章。秋意濃濃時,美艷的花朵敗落了,秋塘枯荷成為另一種意境―――殘缺美。歷史上許多文學藝術家鐘情於這種意境,創造出令人心動的作品,李商隱的“留得殘荷聽雨聲”便是最著名的詩句之一。在留聽閣聽雨,秋雨的凝愁,枯荷的落寞,冷風的蕭瑟,如歌如泣,動人心弦。如此境界,即便沒有領略過悲喜人生的人,也會有“無可奈何花落去”的真切感覺,產生冷寂清幽之美感。《蘇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