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名稱 >> 常家大院

常家大院

日期:2016/12/15 0:09:46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看常家大院《轉載》 - 風 - 風
常家大院位於榆次西南東陽鎮車辋村,距榆次17.5公裡。車辋由4個小自然村組成,四寨中心建一大寺,與四寨相距各半華裡,形成一個車輻狀,故名“車辋”。車辋常氏始祖常仲林於明代弘治初年,由太谷惠安遣此為人牧羊。

清康熙、乾隆年間,七世祖常進全開始經商,八世祖常威率九世祖萬已、萬達,從事商業活動,獲利頗豐,逐漸成為晉中望族,開始大規模營造住宅大院。從清康熙年間到光緒末年,二百多年間常家在車辋整整建起了南北、東西兩條大街,共占地100余畝,樓房40余幢,房屋1500余間,使原先四個自然村連成了一片。

常家大院的特點:

一、從目前景區保留和對外開放的建築面積上,常家大院為各晉商大院之首,約十二萬平方米。王家約三萬五千平方米,喬家約一萬零五千平方米(一說八千平方米)。
二、從建築風格布局上,王家因依山而建,院落相對緊湊、居宅相對狹矮。喬家亦然。而常家現存景區因構建年代較近(常家在仕宦商儒達到輝煌頂點時,於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開始大規模營造居宅,於光緒十五年[1879年]開始建造現存的北常居宅),加之常家系以經營茶葉出口而發達的外貿世家,故所建街巷、院落和居宅兼融中外南北特點、氣勢寬敞規模宏大,並建有約八萬平米的清式後花園,所以景區也稱為常家莊園,被游客譽為北方民居故宮。
三、從景區文化內涵上,喬家大院為民俗博物館,小巧靈珑包羅萬象、體現了濃郁的民俗鄉土氣息;王家因依山勢而建,密集的房屋相連接組成一條縱街和三條橫巷,形成一個很大的“王”字,展示出一股霸氣。而常家大院因地處晉中平原沃野,舒展的建築、敞闊的街道院落與園林中樓台亭榭湖光山色交相輝映,楹聯匾額碑帖字畫比比皆是,處處體現出儒商世家的儒雅之氣。

常家大院看點:

  一是每所方正院落的裡院正中都建有一座木結構的牌樓,牌樓兩側各有磚雕花牆,使方正雄渾的北方庭院增添了南國園林秀色。

  二是在每個院落中隨處可見的磚雕、木雕、石雕,別具風采。房脊的吻、獸和雕花護脊,照壁、花牆磚雕,均為清代磚雕珍品;現存的部分磚雕護欄,在貴和堂的樓層護欄上,全部由磚雕砌成,欄柱、欄板不見砌縫,渾然一體,無論雕刻還是壘砌,堪稱清代建築中的上乘工藝。而宅第中的窗戶木雕、門框、屏風、家具和隔扇木雕等,多種多樣,使人眼花缭亂。

  三是除了建築上的精雕細刻,常家大院還收錄了中國歷代眾多書畫大家的法貼,即書法藝術真跡刻在木石上的復制本。其中蘇轼以楷書書寫的“二亭雙絕”———《豐樂亭記》和《醉翁亭記》,彌足珍貴。

  杏林清代名人聯帖中,選擇了清代左宗棠、劉墉、林則徐、李鴻章、曾國藩、鄭板橋、康有為、梁啟超等書法界代表人物56位,皆為精品;聽雨樓法帖則收集了上起唐代,下至清中葉50余大書法家的作品,其中顏真卿、賀知章、歐陽洵的書法珍品,許多已不傳於世,均為奇珍;御筆亭則收集有從夏禹到清宣統在內的42位帝王及唐武則天、清慈禧兩位女帝王之筆跡,蔚為大觀。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