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鄧一詞意思是“有老虎的山坡”,古村有1139年的歷史了。一片依山而建的古老民居錯錯落落,一股亘古的氣息撲面而來,這就是諾鄧古村,一座千年白族村,倔強的堅守在大山深處。
踩著被磨圓了稜角的石板路,一步一階,艱難地向村子深處走去。其實並非是石板,而是用若干或大或小的石頭拼成的石階,進出村子只有這唯一的路,世世代代的村民、馬幫用腳磨出了現在的樣子。
路兩側是民居,由於沒有交通,這些民居完整的保留了歷史。房子多以石頭和土坯建造,大多是老房子,很少見到新房。很多都完整的保留了明、清時期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四合院等傳統格局。隨便走進一戶人家,古舊的板壁、天花,古樸的桌子、木凳,和上了年紀的老房子無比協調的融合在一起。
除了隨處可見的民居以外,由於這個村子悠久的歷史,以及科名鼎盛、人才輩出的文化底蘊,村中還保留了大夫第、鹽務署、龍王廟、五課提舉司衙門等古建,難能可貴的是村中最高處竟然有文廟、武廟、玉皇殿,每次祭禮時,文廟都有盛大的典禮,可見文化千百年來對村子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站在大青樹下看對面的山坡,鹽馬古道依然清晰可辨。據說那是當年諾鄧到雲龍唯一的路,遙想當年馬幫在晨晖落日中通過古道跋涉,不由生出很多蒼涼。
村子中養了很多馬,與當年的馬幫一樣,馬是村子中主要的運輸工具。雖然現在有了公路通到村口,但村內的運輸還是要靠人背和馬背。即使日常的耕作,也要用馬把糞肥、工具從居住地運到對面山上的田裡。馬也與人一樣,順著唯一的石頭路上上下下,悠揚清亮的馬鈴聲伴隨著馬蹄踏在石塊上的聲音,既回響在巷子中,也回響在我的心裡。
夜幕降臨,炊煙升起,村子很快就歸為沉寂,繁星璀璨,仿佛我也一路行進在茶馬古道,穿越了千年。
走進諾鄧,猶如在解讀一本鮮活的史書。在這裡,你能感悟到諾鄧千年古鹽井文化曾經的輝煌,更會為它那巧奪天工的建築藝術由衷贊歎,當然,也會為它多姿多彩的山地白族原生態文化所陶醉。
諾鄧村地處世界自然遺產三江並流風景名勝區南端的雲龍縣,距縣城公裡,距大理州州府所在地的公裡。自唐代南诏時期以來近B"年村名一直沒有改變,是滇西北地區年代最久遠的村落,故有千年白族村”的美譽諾鄧是一個因鹽業而發展起來的古村落,長期以煮鹽為生,一度是封建社會滇西地區的經濟重鎮。新中國成立後,海鹽大量開發,諾鄧失去了鹽這個經濟支柱,從此塵封於世,漸漸在人們記憶中淡化。位於村口的那間屋子,就是諾鄧井舊址,如今僅有一口鹽井,周圍常年有水滲出,像塊沼澤地,在干一點的地方有白色鹽顆粒·…:是研究中國古代鹽井文化的活教材明清民居依山而建,上邊家的門口往往是和下邊一家的房頂同高。向上望去,民居層層疊疊,錯落有致。由下向上建有:龍王廟:古江西會館、萬壽宮,古榕樹、黃姓家族的‘題名訪”和玉皇閣前的“棂星門”。再上去就是玉皇閣建築群,其周圍全是高大的古黃連木,樹高多達30余米,最古老的樹齡已有80多諾鄧的三四百戶人家主要分布在村中的山窪和西北陽坡上。諾鄧村至今家家戶戶都養馬,從這些馬匹身上,依稀可見從前馬幫的影子。如今村子的古宗坪和回民坪就是昔日藏族和回族的馬幫、牛幫常駐之地。
諾鄧村古建築院落是目前國內罕見的保留完整的古老的傳統建築群落,建築式樣有“四合院”一顆印”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建築布局。建築依山而建,構思奇巧變化,無論是四合院,院,還是“三坊一照壁”式結構,平面組合都巧妙地結合山形地勢特征,充分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村內現保存有始建於明代的玉皇閣道教建築群;有目前滇西地區現存最大也是最古老的清代的木牌坊―棂星門;還有建於清康熙年間的文廟眾多古建築星羅棋布,是中華民族建築文化精髓在西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交匯融合,一脈相承的生動展示。元代建築萬壽宮,是諾鄧村現存最古老的建築。最早為元代時期外省客商的會館,明初:會館改作寺廟,原稱“祝壽寺”,現存明代碑記有詩:“朝賀明時習拜舞,萬年祝壽聽山呼。到明末清初,又改廟名為“萬壽宮”。從“萬壽宮”演化過程可見宋元以來諾鄧經濟繁榮情況,而這種建立在古代生產、流通基礎上的繁榮又極大地推動著地方社會文化生活的發展。經濟興則文風盛。諾鄧文風盛行,在明清時達到了鼎盛,人才輩出,在清代雲龍中進士的三人中諾鄧有兩人,舉人、貢生、秀才則不勝枚舉。在歷史上有被稱為“滇中儒傑”(舉人黃桂)、“蜚聲朔北”“文章為天下士知”者,可見其科名鼎盛、人才輩出。
諾鄧是個白族與內地漢族的混血兒,這裡的先民是白族,族譜卻是由內地遷來的,不管曾經是什麼族種,後來都逐漸被當地白族文化同化與消融,形成了今日諾鄧特有的內地漢文化與當地白族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獨特民族文化。至今,諾鄧村依然完整地保留著山地白族原生態文化:有白族古老的地方戲曲“吹吹腔”;有展現白族原生態歌舞的白族“打歌”、“山哥歌”;有體現道教與地方民族原始宗教相融共生的古老的音樂形式“洞經古樂”;同時也有白族特有的民間間宗教信仰‘本主崇拜”。這些存活於諾鄧的非物質文化,從不同角度深刻地記錄了千百年來大理,乃至雲南地區在文化、經濟、政治和社會民俗方面的歷史進程凡在中國大地上見到的寺廟、牌坊、會館、祠堂、府第、巷道、墓葬……在諾鄧這個小小的村落裡都有,是一個集歷史與人文景觀和諧統一的古村落,村周圍還有天池自然風景區,天然太極圖奇觀虎頭山道教建築群,順蕩梵文碑火葬墓群及被譽為記載著雲龍縣歷史變遷的“橋梁博物館”古橋梁等。
諾鄧宛如一個動態的博物館,歷史在這裡再現,一切物質的和非物質的文化精髓在這裡延續......
旅游TIPS:
諾鄧火腿是雲南三大名腿(還有宣威火腿、鶴慶圓腿)之—。用諾鄧出產的“鍋底鹽腌制,色香味俱全。早在前清時代就經“南方絲綢之路”出口緬甸、印度、越南等東南亞國家。但因產量不高,遠沒有其他兩種火腿有名。
地理位置: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雲龍縣諾鄧鎮諾鄧村。
在大理客運站乘客車前往雲龍縣,車程25小時左右,票價約15元。從雲龍縣城可以租電動三輪摩托車到諾鄧村,車程1小時,每車2元左右。雲龍縣旅游局電話:0872-5523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