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名稱 >> 敦煌石窟

敦煌石窟

日期:2016/12/15 15:20:17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敦煌石窟位於今甘肅省敦煌地區,是這一帶幾座石窟的總稱,計有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東千佛洞及肅北蒙古族自治縣五個廟石窟等。其中,又以莫高窟建成最早、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其余則為莫高窟的分支。

   莫高窟在今甘肅敦煌城東南25公裡的鳴沙山與三危山之間的斷崖上,所占崖面全長1618米,絕大部分洞窟分布在南段長約1000米的地段內,僅有少量在崖壁的北端。莫高窟開鑿於十六國時期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一說是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歷經了前秦、北涼、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清等朝代,共留存大小洞窟491座,塑像2400多軀。莫高窟采用木構建築,現多已毀滅,僅存唐宋時期的木構窟檐5座。這些塑像、窟檐和45000余平方米的壁畫一起,構成了完整的敦煌藝術。

   敦煌自西漢起即為西域重鎮,“絲綢之路”的暢通也使得中國和中亞及西方諸國的商業、文化交流得以發展,佛教和佛教藝術即是循此路線,經敦煌傳入中國的。公元四世紀,中原戰火不斷,河西地區則相對安定;因此,從內地去的僧人在此開始了石窟的營建。公元六世紀末,隋王朝的建立結束了長期戰亂和分裂,同時也加強了對西北的經營。由於隋朝的皇帝都崇奉佛教,所以盡管只有短短的37年,但莫高窟在數量和規模上都達到了非常可觀的程度。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高峰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文化交流最活躍的時期,莫高窟的營建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僅至武周聖歷元年 (公元698年),即已有“窟室一千余”。五代時期及宋代,河西地區相對穩定,當地統治者及僧、民又開鑿了許多洞窟,並對前代洞窟進行了全面維修。西夏統治期間,幾乎沒有開鑿洞窟,僅是對以前的石窟加以改建或修補。元代,密宗佛教盛行,所以期間開鑿的石窟均帶有密宗色彩。此後,由於“絲綢之路”的沉寂,敦煌失去了其重要地位,石窟的開鑿也趨於停止。在吐魯番統治時期(公元 1516--1715年),莫高窟,尤其是窟內塑像,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本世紀初,帝國主義者的巧取豪奪,使莫高窟又一次遭受了浩劫。

   按照開鑿時間劃分,十六國及北朝初期是洞窟的開鑿前期,保存至今的共有40窟,形制分為供僧人居住、修禅的禅窟,帶中方柱的塔廟式窟和方形平面的佛堂式窟三種。窟頂前部為人字披,並畫出木結構和卷草形式;後部為平頂,也繪有木結構形式,並綴以飛天等圖紋;四壁繪有表現佛教題材的壁畫。這一時期的塑像,本尊以釋迦牟尼佛和彌勒菩薩為主,組合一般是一佛、二菩薩,或一佛、二羅漢、二菩薩,一佛、二天王,也有個別是單獨一軀佛或彌勒像的。 佛像軀體健壯,面相豐滿,鼻梁高隆直抵額際。佛像身著偏袒右肩式或通肩式土紅色僧伽梨,但過分強調了衣飾的裝飾色彩,僅在細節上有一些現實性手法。雖然佛和菩薩都來自異域,而且造型比例及衣著等都有嚴格規定,但中國的雕塑工匠依然在尊重這些規定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審美情趣,將他們巧妙地本地化,使其在原有的犍陀羅藝術風采外,帶有了鮮明的中國文化特色,形成了中國式的佛教形象。在北朝後期,佛像的造型趨於更加豐腴渾厚,面相圓潤俊秀,修眉細目,面帶微笑,具有相當的人性化。由於莫高窟所在的鳴沙山屬玉門系礫巖,極其粗松,便於開鑿洞窟但不宜於雕造佛像,因此,泥塑在敦煌石窟中占主要地位,但形式上仍未擺脫洞窟石雕、摩巖造像的格式。此時期石窟的代表為第267-271窟、275窟、259窟、285窟等。

   隋唐時期,是敦煌藝術的鼎盛時期,開鑿的洞窟數以千計,僅保存至今的就有298個。隋朝的洞窟,在形制上承襲了北朝的前後結構,但龛略深,置一佛、二羅漢(迦葉、阿難)、二菩薩,有的還有天王和力士形象。由於龛室的加深,羅漢及菩薩像已經不再都是貼壁的“高浮雕”,而多是脫離壁面的“圓雕”了,尺寸也有所加大,造型更趨世俗化,但雕塑藝術中的立體造型手段尚未得以充分發揮。此時期的代表為第206窟。唐朝的洞窟多為正方覆斗狀頂的殿堂式,後壁開一大龛,深宏如廳堂,中置須彌壇,上設佛像。塑像組群一般為一佛、二羅漢、二菩薩、二供養天、二天王(天王足下蹋有小鬼)、二力士。佛居於中心位置,女性成分明顯,體態豐腴,面容慈祥,結跏趺座;頭梳螺髻,手作說法印或無畏印,身著土紅色通肩式袈裟,袒胸覆足,衣摺線條流暢優美,尤其是下擺摺紋生動刻劃出絲織袈裟的柔軟光滑並透露出衣飾下的肌體美,使塑像的內在與外涵得以完美統一,充分顯現了唐代工匠的高超技藝。組群中的其他形象也各具特色:菩薩、供養天均為少女形象,溫柔典雅,顯得既妩媚艷麗而又高貴、不容亵渎;羅漢像為一老一少,即迦葉和阿難,生活氣息濃厚形貌和性格特征顯著多樣;天王像孔武有力、盔甲嚴整,力士像凶猛暴烈、肌肉鼓突,都表現出一種力量的美。這些雕像雖然各有特色,但卻准確地統一在一個鮮明的題材下,絲毫不顯雜亂。此時期的雕像,普遍進行了彩色金箔妝銮,被稱為“彩塑”,與周圍斑斓的壁畫一起,構成了奇妙的藝術場景。這時期的代表為第322、220、328、46、45、130、194、225、158等窟。

   自五代起,由於“絲綢之路”趨於冷落,敦煌地區的開窟造像活動也日漸冷落,而且在藝術水平上並無長足改進,甚至顯得僵硬空虛。持續至明代,由於海上交通的發展,地處內陸的敦煌失去了往日的興盛,開窟活動也逐漸終止了。現存的此時期洞窟有145個。

   敦煌自西漢張骞出使西域後,即成為東西交通的樞紐,並逐漸演化為印度犍陀羅文化、希臘文化和中原文化三大文化的匯合地。敦煌石窟系統地保存了從十六國到元代近千年間佛教塑像的發展序列,和敦煌壁畫、敦煌文物一起形成了一門世界性的獨立學科-敦煌學。因此,敦煌不僅是中國藝術的寶庫,也是全人類文明的結晶。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