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名稱 >> 敦煌石窟壁畫

敦煌石窟壁畫

日期:2016/12/15 15:20:18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今年是中國民俗十二生肖排序中的猴年。而已經過去大半的猴年,對敦煌石窟藝術的保護、研究和弘揚工作而言,“是真正熱鬧而難忘的”。有人說:“猴年,敦煌研究院真熱鬧。”對此,敦煌研究院副院長李最雄博士和民俗研究專家劉艷燕告訴記者,“其實,熱鬧不僅如此”,隨著央視直播節目的次第展開,敦煌石窟藝術中一批有影響的關於猴子的形象及其壁畫故事又一次成為專家和群眾爭相學習和討論的熱門話題,“迄今考證統計,在敦煌石窟壁畫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聰慧、伶俐、活潑、敏捷、頑皮,智商高於一般、最具人性動物的三十多只猴子形象,這些猴子形象隨著佛教的傳入,從西魏開始一直延續到了清朝,歷經一千多年的歷史,在敦煌石窟壁畫-中生根發芽,可以說敦煌是猴子文化的搖籃之一”。他們說,敦煌石窟壁畫中猴子的形象主要分三種形式:一是佛經裡記載的猴子,隨著佛經故事被畫在壁畫上。依據《賢愚經》繪制在敦煌石窟壁畫中的“猕猴奉蜜”故事圖共有四幅,分別繪制於莫高窟第76窟、第98窟,榆林窟第3窟、第12窟。畫師通過猴子的變化,暗示供奉佛前後的因果關系,寥寥幾筆就把猕猴特有的機靈天性,描繪得惟妙惟肖、生動可愛,是莫高窟“猕猴奉蜜圖”中的經典作品。

  二是“唐僧取經圖”中的猴王———《西游記》中孫悟空的形象,是根據民間傳說故事繪於壁畫中。絲綢之路是玄奘西行取經的必經之路,後世民間的藝術畫師和當地的一些佛教信徒,為了表達對唐僧西行取經偉大精神的敬仰,他們就以當時流傳的唐僧取經的神話故事為素材,在敦煌石窟壁畫中創作了6幅《西游記》成書300年前的《唐僧取經圖》,均繪於西夏統治瓜州晚期敦煌石窟榆林窟第2窟、第3窟、第29窟和東千佛洞第2窟內,是目前全國最早的《唐僧取經圖》。其中時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是榆林窟第2窟水月觀音圖中和第3窟菩賢變中的《唐僧取經圖》。縱觀敦煌石窟壁畫中的6幅《唐僧取經圖》,其內容、表現手法基本一致,圖中所繪的孫猴子多為猴相,或似人似猴。既具有人的恭順、智慧,又具有猴的頑皮、機敏。正如一些研究者所言:“敦煌的唐僧取經圖,是造就騰雲駕霧、本領超群孫悟空的土壤。”三是敦煌石窟壁畫裝飾圖案中的猴子,這種猴子形象壁畫使洞窟更加生動活潑,也反映了中國民間對猴子的喜愛。莫高窟第249窟(西魏),窟頂西披,阿修羅腳下的大海邊,畫一只鹿在飲水,在稍遠的海邊,又畫了玩耍的猴子,動作滑稽,這兩只動物表示善良和智慧,而在中國民俗文化中則附會成“百祿封侯”的吉祥話。莫高窟第285窟(西魏)《沙彌守戒自殺品》沙彌乞食場面中,年輕美貌的少女見到小沙彌後,內心感情的沖動,沒有用妩媚的形象表現,而是巧妙地運用了映襯的手法,在屋頂上畫了一只猕猴,以此比擬少女感情上的“心猿意馬”,寓意含蓄深刻,耐人尋味。在敦煌石窟群東千佛洞,第7窟(西夏)中心柱背面,涅經變中的猕猴,躲藏在人的背後,大張著嘴,手舞足蹈,似哭似笑,畫師把猕猴的好動、機敏、調皮、善於模仿的特性表現得活靈活現。西千佛洞第12窟頂部的裝飾圖案中,有兩只猴子,色彩艷麗,刻畫生動。除上述以外,敦煌石窟壁畫裝飾圖案中的猴子形象還有許多。這些生動有趣的猴子畫面,使整個石窟壁畫更加生氣勃勃、栩栩如生。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