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西禅寺
日期:2016/12/15 15:17:06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西禅寺座落在福州市西郊怡山鳳尾村。寺的大殿坐北朝南,寺的頭門卻坐西朝東。整個寺廟占地100多畝,規模宏偉,居福州五大叢林之首。
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閣、客堂、禅堂、方太室、念佛堂、庫房、齋堂、明遠閣、鐘樓、鼓樓、玉佛樓、觀音閣、報恩塔、新念佛堂、上客堂、海會樓等四十多座建築物。還有華嚴三聖殿、五百羅漢堂、天後宮等尚在建設中。整個寺廟廊庑廣闊,園林遍布,荔枝樹數百株環繞其間,小橋綠水,清幽古雅,是福州市一大名勝。
據宋代淳熙年間梁克家《三山志》載:“梁時有王霸仙人在怡山修道。”據傳說,怡山是“飛鳳落羊”的一塊福地,是煉丹士王霸居所。後來王霸在皂莢樹下“蟬蛻而去”,羽化成仙。接《福建通志》載:唐貞元中,觀察使李若初登城樓望見有五種色彩的雲在王霸住所上向天上飄去,於是就在原址上建沖虛觀祀之。唐鹹通八年(公元867年)觀察使李景溫延請長沙懶安禅師來此興建佛寺。兩年後改名清禅寺,不久又改名延壽寺。
五代後唐長興四年(公元933年)改名長慶寺。後遭戰亂破壞,唯大殿、藏經閣、法堂、西僧堂尚存。宋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復建。景(礻右)五年(公元1038年)敕號“怡山長慶寺。”請順治七年粵東空隱禅師來訪懶安舊跡,巡遠佟國鼎延請住持,捐金重建,未幾復馳。清光緒間,微妙禅師,渡洋募金,興廢舉墜,今之殿宇田園,皆其遺澤,寺周圍垣內地一頃余,垣外同。福州舊時東西南北四郊均有禅寺,而長慶寺在西郊,故俗稱“西禅寺”。
抗日戰爭期間,西禅寺被日軍飛機炸毀,後由該寺監院證亮等以及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各地的下院積極募款修復,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布局。
十年“文革”動亂,西禅寺再次遭劫,佛像全部被毀,殿堂被占無余。1979年,省、市政府落實宗教政策,西禅寺才得到重新開放。1982年國務院正式批准西禅寺為全國重點開放寺廟。海外華僑聞訊紛紛回國朝觐,談禅、清禅、法禅、成雄、達賢、李光前、李成義父子,以及鄭格如居士及其子郭鶴年、郭鶴舉等為修復各殿堂慷慨解囊,並創建了玉佛樓,修建了報恩塔,使西禅寺的規模得到擴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