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俗文化:
獨特的水龍節
每年的七月二十六日、二十七日兩天一般會舉行水龍節,六名男子裸露上身手持大龍,而八名少女手持小龍,彼此交錯,極具客家特色。
客家山歌
客家人喜歡唱山歌,內容豐富多彩,唱腔婉轉優美,唱詞生活氣息濃郁。在每年的端午節裡洛帶古鎮的客家人都要進行斗山歌比賽,男女對歌尤為吸引人。
歷史遺存:
湖廣會館
湖廣會館與乾隆八年間(即1743年)捐資修建,因供奉大禹,又稱“禹王宮”。館內有玻璃鋼觀音像多尊,殿廊彩繪觀音故事壁畫獨具風格,館內天井雖無下水道,但無論多大雨,天井內也不會雨水流淌漫延,是為為該館一大奇跡。
廣東會館
原名“南華宮”,是“四川客家第一鎮”的又要標志。始建於清乾隆十一年間(即1746年),館內至今還保留著楹聯九幅。平時這裡常舉辦一些客家民俗活動。
江西會館
地處洛帶鎮中街,又叫萬壽宮,進門處可見一塊萬壽宮的牌坊,對面是一個大戲台,中間是個大院壩,前中後三殿,裡面還有個非常獨特小戲台和廂房。
龍泉驿區博物館
是原燃燈寺遷建於此。燃燈寺原坐落於鎮東的三峨山上,始建於唐初,清中葉後因寺內供奉鐵鑄燈古佛,改稱“燃燈寺”。陳列有歷代陶器、鐵器、鐵幣以及原燃燈寺內的部分文物。
洛帶公園
公園於民國17年(即1928年)集資修建,地處鳳儀巷北,主要建築為四館、三亭和一祠。其中最具特色和價值的是園內的 "女茶社“,這裡是過去客家婦女集中休閒品茶聊天的地方,不接待男士。
客家古民居
洛帶古鎮一千多公裡長的老街上至今還保留著許多客家古民居。民居的屋頂多用小青瓦和茅草覆蓋,結構多為單進四合院式,正中為堂屋,屋脊上通常有“中花”和“鏊尖”等裝飾。
一街七巷子
由山下街組成的洛帶古街和北巷子、鳳儀巷、槐樹巷、馬槽堰巷、江西館巷、柴市巷、康氏巷等和“五館一圓”最具代表性。入夜,主街上下山門和七條巷子的棚子們一關閉,古鎮就構成了一個完整而封閉的防御體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