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麓山寺
日期:2016/12/15 15:16:44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麓山寺坐落在岳麓山的古樹叢中,是湖南最古老的寺廟之一。始建於西晉泰始四年(公元268年),寺初名慧光明寺,唐初改名為麓山寺。該寺左臨清風峽,右飲白鶴泉,前瞰赫曦丹楓、長島湘流,後倚禹碑風雲、深壑林海。
有“漢魏最初名勝,湖湘第一道場”之譽,現為全國重點佛教寺院。該寺創建1700多年來,曾六度毀於戰火。1944年毀於日軍,今僅存山門和藏經閣。殿堂現已修復,殿內千手觀音莊嚴慈祥。現在寺由山門、彌勒殿、大雄寶殿、觀音閣、齋堂等主要建築組成。山門作牌樓式,額書“古麓山寺”,藏經閣又名觀音閣,閣前有古羅漢松二株,傳為六朝所植,又名六朝松,成為麓山寺悠久歷史的活見證。
麓山寺碑,為唐開元十八年(730)刻於古麓山寺,明代砌亭復蓋,清鹹豐年間移嵌於岳麓書院樓壁間,現保存在湖南大學。碑高2.72米,寬1.33米,是唐代大書法家李邕撰文並書,碑額篆書“麓山寺碑’四個大字,碑文為行楷書,內容敘述自晉太始年間建麓山寺至唐開元立碑時,寺的興廢修葺和歷屆禅師宣揚佛法的經過,還描寫了岳麓風光,全文共1413宇,因其文采、書法、雕刻都極美,又李邕曾任北海太守,故稱《北海三絕碑》。李邕(678—747),字泰和,揚州江都人,工書善文,名滿天下,善以行、楷書碑,自成一格。此碑對後人影響較大,宋代蘇轼,米芾稍襲基法,元代書法家越孟“每作大字,一意擬之”。明董其昌譽其“右軍如龍,北海如象”。該碑是我國著名的唐碑,屬省重點保護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