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峪村堪稱“中國鄉村第一城”。唐朝建村,但保存至今的建築風格卻形成於明朝。保存完好的明代建築城堡和獨具人性化設計的民居建築相得益彰。郭峪村村中有城,這一點令所有到村裡的旅游者和各國專家都大為贊歎。更何況郭峪村自古便是文風鼎盛之鄉,文武兼備,巨商輩出,堪稱傳奇。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村紳為了防御農民起義軍,修建了郭峪城。是年農歷正月十七動工,十月峻工。城高12米,闊5.3米,城周1400米,城內面積17.9萬平方米。城堞450個,東、北、西城門3座,另有東水門1座、有敵樓10座、窩鋪18個,轉角有木亭。為輔助城牆又增建窯洞,一便居住,一便防守。窯凡三層,共628眼,故名蜂窩城。城牆上置有城防鐵炮數十門。城內居民多為明末建築,城中心建有七層豫樓一座,十分醒目。
郭峪城歷經300多年風雨,城垣殘破,民國年間范月亭任村長時,曾對城牆進行了規模較大的維修,維修後,敵樓威嚴,雉牆整齊,城上四周騎馬可通。土地改革時,城窯分給了村民個人。建國以來,村民建房,村裡搞公共建築,拆用城窯城牆磚石,郭峪城被嚴重破壞。1994年,村裡投資30萬元,對城東門右側一段城牆及城上的奎星閣、菩薩閣進行了維修。
樓慶西先生在他的建築著作中是這樣描述郭峪村的:“沁水長百裡,靈氣鐘陽城”。唐代就有建置,到了明清時代,這個小村更是呈現了雄偉壯觀之態。但見雉堞林立,豫樓高聳,古廟森嚴,官宅豪華,民居典雅,這是村莊嗎?這明明就是一座城池!但可能這就是山西地區古村落的“通病”,即使掛著村的名頭,卻偏偏要做出城池的氣勢,這是一個地域風貌的體現,更是文化傳承的精神。郭峪村也不例外,走進村的第一步,就是進城。
郭峪村的一個很重要的看點是一座明代巨觀白雲觀,之所以著名,恐怕要得益於那座號稱“無梁廟”的文昌閣了。閣樓高踞於蒼龍嶺上的松濤雲海之中,登臨有如入仙境之感。也許有人認為,山西的古村落最大的特點就是氣勢恢弘而缺乏細膩的感覺。的確,郭峪村的陽剛之氣似乎是他的專屬特性,但這並不能說明郭峪村缺乏文化氣息,清康熙年間文淵閣文學士、《康熙字曲》總裁官陳廷敬就出生在這裡。在這煤鐵之鄉,卻能儒賈並舉,弦誦之聲不斷,怎能不說是一種獨特氣質呢?
雄偉和博大,是每一個親眼見到郭峪村的人的感受,城牆依山而建,傍水而立,城開三門。之所以村名叫做郭峪,其實很好理解,因為整個村莊都是為了郭氏家族而建,“峪”即是“谷”的意思,只一個字,便表明了村落處於谷地的地理位置。山西古村落通常都以主人的姓氏命名,郭峪村亦如此。考證史料,會發現這樣一件有趣的事。其實,偌大的郭峪村也曾經被正名過,清朝的時候,這裡曾被稱做鎮,不過到了民國時期實行編村制,郭峪又成了村。
豫樓是村裡最值得觀賞的建築,位於村之中央,建於明崇祯十三年,樓四角垂直,四牆平展,數百年風采依舊。一開始還以為豫樓的名字取自郭峪的諧音,問後才知道,所謂“豫”即防御、居安思危之意。樓與城為同體結構,城為蜂窩城,樓為蜂窩樓,結構得體。
蜂窩城是個頗有新意的概念,其中蘊涵了祖先眾多智慧與經驗,而對於如今的看者來說,又是個如此淺顯易懂的造型。蜂窩城的蜂窩,指的正是城牆的別具匠心。當地人在內牆上分三層用磚石修砌了628眼窯洞。窯洞式城牆的好處在於,一來方便居住,二來方便防守,這不僅讓屯兵有了營房,也讓儲物有了倉庫。古人的聰明,今天的我們究竟能繼承到幾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