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古鎮
日期:2016/12/14 23:55:04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和平古鎮位於邵武南三十公裡處,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目前還沒有進行商業開發,基本保持了中國嶺南古鎮的原汁原味,在那裡可以找到與麗江、周莊、陽朔完全不同的感覺, 古鎮從唐朝走過來。地處邵南要沖,卻是邵武歷史上的第一古鎮,歷來是邵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早在唐天成元年,和平即已形成街市,稱"舊市街"、"舊墟街"。想當年和平是邵武溝通閩西南和江西的交通樞紐,兼之此地特產豐富,故商賈雲集,附近府縣和福州及江西等地均有大量客商前來進行茶葉、筍干、紙張、糧食等貿易。昔日"五天一墟"的繁榮景象當然無比壯觀,偏安一隅的和平小鎮便在這交易集市中平實耐久地生存著。"舊市街"歷時千余年長盛不衰,作為貿易集散地的青石古街區,也得以延續並保持至今。雖經時世變遷,青石小路已成為歷史的見證,安祥的橫貫在小鎮的南北。
高牆黛瓦馬頭檐,一座座布滿精美石刻的牌坊式門樓上镌刻著大夫第、郎官第、和平書院的字樣,一條“歲進士巷”記述著從宋朝以來陸續從和平古鎮走出的133名進士,讓任何一個人走進這座外表普通的古鎮都不能小瞧。
和平古鎮不算大,城堡式布局,城牆石頭壘成,高不盈丈,布滿了青苔和蒿草,谯樓有兩座,每座三層,挑梁飛檐,氣韻非凡。一條青石板鋪就的舊市街貫穿南北,600米長的街道隨形就勢形成“九曲十三彎”,宛如一條騰空欲飛的青龍,古市街又聯通著四通八達的鵝卵石鋪成的小巷, “巷深苔藓盛,天小白雲稀”,每一條古巷都有一個名字,每個巷名都有一個由來。小巷曲曲折折,一拐彎就會有一座“大夫第”呈現在你面前,兩拐三拐就可以看見鎮外金黃的稻田,這裡智慧的鄉民曾經創造了稻田養魚、田埂種豆的農業耕作技術,這種標准的生態農業模式成就了古鎮百姓自給自足的田園生活, “禾坪”演變為和平,和平古鎮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