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千年古鎮的慢生活

千年古鎮的慢生活

日期:2016/12/15 16:34:58      編輯:古代建築
古道上的紅楓令探訪者駐足細賞。 古道上的紅楓令探訪者駐足細賞。 茶山上,茶農在采茶。 茶山上,茶農在采茶。 探訪者們泛舟探訪水庫。 探訪者們泛舟探訪水庫。 探訪古樹群。

  探訪古樹群。

  有著千年歷史的鄞江鎮,曾經是縣治和州治所在,雖然距離寧波最熱鬧的三江口僅24公裡,但已然少了許多城市中的喧囂,多了些許寧靜悠閒的氣息被稱為離市區最近的“慢生活”區。4月28日,“環保·故鄉·山江海”的志願者們走進鄞江鎮,感受千年的跨越,享受自然生態美景,感受“慢生活”情調。

  記者 楊江 陳也喆 通訊員 張嘯

  清澈小溪 百年古樹

  4月28日上午9點多,記者和環保志願者們在鄞江的鐘家潭下車,一眼就看到了流經晴江岸的樟溪河。晴江岸古道位於風景秀麗的晴江岸西,自西向東循著樟溪河水流入鄞江鎮,整條溪流長約2.5公裡。

  清澈的溪水,岸邊百年樹木的滄桑,讓志願者們為之震撼。“早就聽說晴江岸風景秀麗,沒想到這裡的美景還是震撼了我們。”來自市區的退休工人張穎感歎道。

  隨行的鄞江文保人士張鎮忠向大家介紹起來晴江岸的美麗風景。

  “樟溪河從四明山很深的峽谷中湧出,溪水從東坑、南坑、北坑等還有很多的溪坑流出來,然後匯集,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條浩浩蕩蕩的樟溪河,溪道變得開闊,如果遇到豐水期,水會把溪裡所有的一切都淹沒,鵝卵石、壩堰、灌木叢,看上去成了一條河流。”張鎮忠說,讓人驚奇的是,無論干旱季節,這條溪流從來沒有斷流過,因為溪流從蜜巖、章水下來,經過龍觀,然後到達鄞江,上游源源不斷的水流不斷地注入,特別是今年春節以後的三個多月時間裡,幾乎沒有好好地下過一次雨,但樟溪河水依然保持豐沛,溪流依然日夜奔流。

  志願者傅志山似乎已經為眼前的美景所陶醉,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氣,“清新的空氣帶點濕潤,剛好可以洗肺。”他這樣開著玩笑地說,這裡的生活似乎特別悠閒舒緩,“你們看在河畔,蔥郁的樹枝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清亮透明,賢惠的農家婦女在江邊捶打衣服,梆梆的捶打聲中不時夾雜著朗朗的笑聲。那樣淳樸清新的民風,在水泥鋼筋澆灌的城市裡已經難以尋覓了。”

  看到此情此景,志願者們情不自禁地拿起相機,記錄下這一如畫般美麗的風景。來自食品行業的志願者張蓓說:“來到這裡像是到了世外桃源,呼吸著新鮮空氣,看著像是另一個世界裡的生活場景,真是讓人流連忘返啊!”

  晴江岸古道悠悠漫步

  繞過樟溪河畔,按照原計劃,志願者應該乘車前往它山堰游覽,不過眼前的美景讓志願者們流連忘返,他們堅持要沿著古道行走。

  在晴江岸邊的古道原為龍觀鄉山民通往鄞江鎮之主要道路,路面保存較好,多以石子鋪成,部分路段由青石板鋪設或以鵝卵石鋪就,沿著古道行走,途中可見天然石橋數座,還有條形巨石懸崖架起,張鎮忠對志願者說,這種奇觀在寧波是很罕見的。

  在古道的盡頭,張鎮忠讓志願者停下腳步向對岸望去。只見一處懸崖景觀映入眼簾,古樹與懸崖石塊渾然天成,張鎮忠介紹說,“這處懸崖暫時還沒有名字,不過我給它取了個有趣的名字,叫"鄞江最大的盆景"。”在張鎮忠的介紹下,志願者們似乎看出了點意思,“這確實像我們家裡的盆景,不過像一座山這麼大的,還真是頭一次見。”

  它山堰跨越千年的記憶

  據張鎮忠介紹,它山堰是一座有著1000多年歷史的古代水利工程,將淡水與鹹水分流,灌溉著鄞西平原24萬畝良田,其中一股淡水經南唐河入南門注入寧波的日湖和月湖,由此,當時的明州府治及鄞縣縣治也逐步遷移至三江口形成了現在寧波市區的基本風貌,與四川都江堰,山西鄭國渠,廣西靈渠齊名,並稱為我國四大古水利工程。

  臨近中午,志願者們到達它山堰。眼前壯觀的景象讓志願者們感歎古人所創造的奇跡。早就聽說它山堰有80塊條石板砌築而成,志願者陳蘇敏在探訪之前特意在網上查閱了它山堰的知識,於是她和幾名志願者一起踏上堰壩數起了條石的數量,不過由於它山堰構造奇特,一時間很難將條石數清。

  有志願者提出疑問,歷經千年的它山堰為何沒有損毀?張鎮忠介紹說,除了歷代的維護以外,其自身的科學設計也起了很大作用,堰體向下游有5度的傾斜,提高了水平抗滑能力;堰體內築有黏土夾砂層,提高了堰壩的防滲性;堰體縱截面采用梯形設計,更能抵抗江水的沖刷。

  上化山石宕遺址再現古人采石場景

  探訪完它山堰,順著樟溪河向北100米後左轉西行,尚未走到晴江岸村,便可以望到村西北面山上的它山唐代采石場遺跡。據了解,唐代縣令王元當年為它山堰選擇石材時,曾在附近漫山遍野地尋找,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馬鞍崗山岙裡他們終於找到了所想要的石材,經過連年的采石,這裡形成了雄偉壯觀的上化山石宕。

  站在石宕底下,因采石而留下的數十丈洞窟寬宏壯大,巖壁上如刀削了一般,志願者被面前的壯觀景象所震驚,等不及拍照留念,他們沖進了石宕內。已進入裡面,一股涼飕飕的風從四面八方灌進來,洞窟內石柱林立,錯落有致,斑駁參差,牢牢支撐起巨大的石窟。

  志願者邱協宏感歎,“真不敢相信,古人在沒有重型機械的情況下,石宕由手工一錘錘奮力開鑿而成。”

  延伸閱讀

  鄞江

  鄞江位於鄞州區,在鄞江鎮南部。源於上游樟溪,從它山堰至南三江口,舊稱蘭江,為奉化江支流之一。自鄞江鎮經洞橋鎮至南三江口與剡江、東江(鄞奉江)匯合,長9.4公裡,寬90~110米,均深2.4米,水面積0.67平方公裡。南岸梁橋以下,北岸蘭浦碶以下,有江塘保護。河道坡度平緩,是潮汐江段。平時為淡水,大旱年鹹潮可上溯至它山堰附近。因橫貫整個鄞州區境,故得名鄞江。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