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溪街庭院一座古建的重生
日期:2016/12/14 12:01:27   編輯:古代建築 “高鐵通了,來溪街庭院的游客越來越多了。”盤算著近期的收入,主人汪新桦樂得合不攏嘴。一般而言,坐落於屯溪老街二馬路的溪街庭院只是一個兼具了住宿、餐飲等功能的旅游服務項目。但從長遠來看,“溪街”展現更多的是一種古民居古建築保護利用的模式,極具借鑒意義。
今年4月,屯溪老街作為安徽省唯一代表入選全國第一批中國歷史文化街區。作為一條形成於宋代、鼎盛於明清時期的徽派建築風格的商業古街區,老街保護區內遺存的宋、明、清時期徽派古建築星羅棋布,散落於“一縱三橫”和數十條背街小巷,總數達200余幢。經歷歲月的洗禮,夾雜一些歷史原因和客觀因素影響,一部分散落於小巷深閨的古建破損嚴重。雖然有關部門多年來堅持對老街進行了多種形式的改造、提升,但受政府財力和其他因素制約,也難以面面俱到,修繕後的管理維護更是難上加難。
吸引民間社會資本參與老街保護,重修古建且綜合利用是形勢發展的必然。“溪街”所處的二馬路是屯溪老街的核心區域,與喧囂熱鬧的老街正街不同,“溪街”給人更多的是一種靜谧的文化體驗。
筆者才進大門,主人汪新桦和妻子便迎了上來,熱情地介紹自家的客棧。客棧是由老街140號和永新巷2號兩幢徽派古建築整合修舊改造而成的,是典型的徽州二進式古民居。充滿徽州元素的天井、廳堂、花園、小院,讓人賞心悅目,偌大的樓屋上下皆有門戶走廊相互聯接,融為一體。庭院上下兩層共設置了10間古樸雅致的房間供游客住宿。另外,庭院內融入現代休閒文化元素的公用書吧、咖啡吧、餐廳等功能的設置也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休閒體驗。
其實汪新桦剛接手時,兩幢房屋由於年久失修瀕臨倒塌,裡面結構塌的塌、爛的爛,根本無法使用。汪新桦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構建,拿出了多年積攢的500多萬全部投入了客棧建設。同時為了保證客棧修舊如舊,他還專門高價聘請了老手工藝人對古建築老木料、木雕、磚雕、石雕進行修復,裡面的一磚一瓦全部出自他自己的設計。為了給游客提供更好的住宿體驗,每間客房內現代化的數字電視、空調、wifi一應俱全。為了把客棧打造得更加精致,大到桌椅板凳、房門客廳,小到門牌標識、壁畫掛飾,他都進行了細致地設計,顯得古樸雅致。開業後,汪新桦認為,客棧先期應在網絡上打響品牌。經過幾個月的運作,溪街庭院網上有了很多粉絲。
“平時我們客房入住率都有一半左右,周末可以達到八九成,如果是節假日近乎是天天爆滿。”妻子姚麗娟看著手裡的訂房單據笑意連連,“以後,我們還要結合游客意見不斷完善服務,讓他們在我們這裡能看得到徽文化,體驗得到徽文化。”
屯溪老街上類似溪街庭院的古建築、古民居還有很多。屯溪區近年來采取了很多措施加以保護,如三馬路23號改造為老街藝術珍寶博物館,老街青春巷改造成了非遺技藝展示街。去年,屯溪區啟動了老街背街小巷改造,對小巷215戶公產房進行搬遷安置。未來,與“溪街庭院”一般,更多的業態和保護方式將為老街轉型升級打下更好的基礎,相信“流動著的清明上河圖”在當代必將煥發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