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的岸船秋千
日期:2016/12/16 18:35:04   編輯:古代建築在秋千岸船前後,往往還配有一前、一後的二只小岸船。小岸船與中間有“秋千”的大岸船不一樣,它沒有可蕩“秋千”的大轉輪,而是富麗堂皇的亭閣式裝飾。亭閣內有一個可供小演員表現傳統古裝戲曲小節目的小舞台。在這三只大、小的岸船上,選用的都是童男、童女小演員,主要為了減輕岸船承載的負荷,方便岸船過街走巷進行表演。
在“秋千”的前面,還游行著一長隊由烏龜精、蚌姑娘、老蝦公、鯉魚精以及鳗魚龍等等水族動物扮演的一系列表演隊。
其中烏龜精,頭上戴著一頂龜帽,黑黑的臉上,白描著眉、眼與嘴角線;脊背上馱著一個大龜殼,身著黑衣黑褲,手足並動地或爬行、或游水。一雙小眼睛,骨碌碌轉動著,不停地東張西望,嘴上念念有詞。
蚌姑娘身穿全身雪白發亮的白色綢緞戲裝,粉紅色的臉蛋上畫著一雙迷人的丹鳳眼。一副“含羞”的表情,整個人站立在一個大蚌殼的裡面,左右手分別抓住大蚌殼內的一把柄,不停地扇動著兩扇大蚌殼,有意挑逗觀眾中的小伙子。蚌姑娘前面走著一位光著膀子、肌肉發達的纖夫,寓意蚌姑娘愛上了纖夫郎,逗得圍觀的觀眾,無不為這對情人的天作之合拍手叫絕。
最滑稽可笑的還是走在水族游行隊伍前面的鳗魚龍,一身灰色的鳗魚服裝打扮,走的是扭著細腰的蛇行步,自喻自己與龍、蛇同族,是水龍王的裔孫,由於自己玩世不恭、游手好閒,才被龍王趕出水晶宮門。所以在水中,只能尋些爛魚、腐蝦充饑度日。勸世人別學他的壞樣,改惡從善,以求得龍王的諒解,招回龍宮去,過上衣食無憂的好日子。
20世紀30年代,佛堂鎮江上船筏,每天不少於300-500只,船工長年累月地在江上航運,纖夫拉纖不分嚴冬酷暑,長年爬山涉水,行走在江兩岸崎岖的山道和卵石沙灘上,只有春節才得以過上幾天稍微安閒的日子。所以他們自娛自樂,創造性地恢復了這種始於清嘉慶年間的岸船秋千。
但是,“秋千”需要大量的諸如“岸船”、“戲裝”、“車隊”以及扮演龜、蚌、蝦、鯉魚、鳗魚的等等道具。沒有佛堂鎮江邊村民的支持,無法制作與存放,因此,枸樹腳村就成了佛堂“秋千”的大本營。
1949年,為了慶祝新中國成立,枸樹腳村民與長年停泊在佛堂江邊的船工們一起,逐漸恢復了岸船“秋千”這一標志民間文藝的活動。
改革開放後,人們安居樂業。“秋千”再次得到新生。新世紀初,金華舉辦八婺民間文藝展演,佛堂鎮的“秋千”作為推薦節目,引起了轟動。近幾年,每年一屆的農村文化節,佛堂枸樹腳的“秋千”頻頻在義烏各鄉鎮亮相。遺憾的是,排演“秋千”,需要許多名學齡兒童當小演員,為了不耽誤這些小演員的讀書學業,因此,現在的“秋千”已經今非昔比,僅保留了一些形式上的節目,大大消減了以前精彩表演的質量。 賈滄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