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百年古鎮 涅槃重生
日期:2016/12/16 18:15:28   編輯:古代建築著名作家葉廣岺的一部長篇小說《青木川》,讓青木川這座百年小鎮有了名氣。
青木川古鎮位於陝西省寧強縣西南端,與四川、甘肅接壤,素有“一腳踏三省”之稱。始建於20世紀30年代的魏輔堂宅院和866米長的回龍場老街,遺留有清末民初古建築20余處,古街上近百戶人家的房子大都是四合院,二進二出的兩層結構,見證了青木川的輝煌。
“5·12”地震時,全鎮損毀房屋1563間,2629間房屋嚴重受損,近百年的老建築搖搖欲墜。
為了拯救青木川,天津出資2000萬元,給了青木川重生的希望。
倒塌房改建露台
農家樂迎新生活
青木川從去年11月開始重建,如今,除了一些尚未修復的牆面裂縫,老街的古建築幾乎看不出地震的痕跡了。
地震發生前,每個周末,青木川都會有大量游客,幾乎所有客棧都會住滿。
王少亭的家是一座清末時期的老建築,原本是青木川四大家之一的“翟家”老宅。地震時,她家的兩間房屋全部倒塌,王少亭很有頭腦,把倒塌的房屋改成露台,種上花花草草,養了一池的魚,金溪河從露台下緩緩流過。
“等到鎮裡修復好了,一定是個旅游勝地,我開個農家樂,客人們可以坐在露台上看看金溪河,看看遠處的高山,對面還有天津援建修起的觀景台。”
地震後走出深山
建好新房再打工
由於地震,54歲的高鳳英從山裡走了出來。她的家原本在距青木川30多裡的深山裡,不通電,不通路。
地震時,三間土房全塌了,泉水受到污染,一家人只能租住在青木川的“洋房子”裡,“洋房子”也是上世紀三十年代魏輔堂修建的老建築,西式風格,和周圍古樸的老宅院相比,具有別樣的風格。
如今的“洋房子”被一個商人買下,又以很便宜的價格租給了無家可歸的受災群眾。
高鳳英的新家就蓋在“洋房子”旁邊,除了2萬元援建款,老兩口貸款幾萬元錢,利息也不高。
高鳳英說,等房子蓋好了,老伴就去外面打工,“從來沒走出過大山,要不是地震,可能這輩子就呆在山上了。到外面看看,雖然不容易,但也許能好起來。”
高鳳英家所有的東西都在地震中被砸壞了,就等著老伴到外面掙到錢,一點一點添置新家具了。
“5·12”地震,陝西省寧強縣燕子砭鎮木槽溝村受災嚴重,全村166戶百姓的房屋全部受損,天津對口援建陝西寧強、略陽,為木槽溝村的村民蓋了建築面積14000平方米總共166套新磚房。
原來在大山裡,沒有電,不通路,住的是土坯房,現在新安置房挨著公路,屋裡有客廳,有廚房和廁所,老百姓再也不用為孩子翻山越嶺上學發愁了。來自天津的援建組是由天津市東麗區區長帶隊,為表達感激之情,木槽溝村的百姓們就把村子改名為“東麗村”。
搬出寧強深山
“東麗村” 感恩的心
背著一百多斤的鐵床走了兩個多小時的山路,55歲的李文德有些支撐不住了,脊背越來越彎,氣喘得厲害。旁邊30歲的兒子同樣背著鐵床,同樣氣喘吁吁。
這兩張鐵床是父子倆唯一的財產了,“5·12”地震中,李文德家的三間土房全部垮塌,只從廢墟裡搬出了兩張床。
走過第三個山頭,山下,一片白色的磚房出現在眼前,一盞盞紅燈籠掛在磚房外,很是紅火。
那一片磚房將是李文德的新家。“這輩子還能住上這麼好的房子,太好了。”李大爺催著兒子繼續趕路。
李樹山的家正處在斷裂滑坡帶上,地震後,他們被安置到較平坦的一處山包上,整整住了三個月。“我那時候天天發愁,拿什麼重新蓋房子?”
地震後,李樹山從山上撿來木頭,搭成了一間臨時房,裡面放上帳篷,夫妻倆就住在帳篷裡維持生活。
山上166戶百姓幾乎都經歷過蓋房子的艱辛,最近的山頭也距離山下有一個多小時路程,“光沙子、水泥就得來來回回背十幾次,太累了。”
聽說天津為村子蓋好了安置點,剛開工沒多久,李樹山就跑到工地去看,還向施工人員打聽了新安置點的樣子。
“山上沒有電,老百姓一輩子住在山裡,幾乎與世隔絕。”坐著拖拉機一路上山,木槽溝村的丁書記神情嚴肅。
爺爺在山上放牛、養豬,奶奶在山下陪孩子上學,父母出去打工……這是木槽溝村山上的老百姓普遍的生活模式。家裡的生活用品沒了,老人們要走幾個小時山路下山,再坐上一小段火車,才能到最近的集市上買點東西,再歷盡周折地返回山上。
周大爺去年年底買的小豬崽已經長到300斤左右了,往年過年,兒子打工回來,叫上七八個弟兄,一起把豬抬下山去。七八個大小伙子抬豬下山,要走四五個鐘頭。
周大爺給記者算了筆賬,生豬的價格大約三四元一斤,因為交通不方便,收豬的人要多花些路費,所以每斤少給5角錢,人家幫著抬豬,最少也要給每人買盒煙,每盒煙四五元錢,再吃頓飯,買幾瓶酒。一頭豬養到大也就400斤左右,賣豬的1000元左右是周大爺全年的收入,只能省著花。
“好在搬到山下就不用再找人運豬了,也可以多賣點錢。”周大爺說,他已經給兒子打了個電話,找好了幫手,過幾天就把豬運下去,等到了山下,周大爺就可以再多買一頭小豬崽,養大了可以多賣點錢了。(勞韻霏 趙建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