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3000箱故宮南遷文物打包待發

3000箱故宮南遷文物打包待發

日期:2016/12/14 12:06:17      編輯:古代建築
    簡訊中所說的古物,指的北京故宮博物院和古物陳列所的珍貴文物。關於故宮博物院的歷史,很多人都了解。1924年,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出宮,離開紫禁城內廷。隨後,成立了“清室善後委員會”,清理宮內公私財產,清點出文物117萬件。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開始向公眾開放。至於古物陳列所,則早於1914年,就在故宮內成立了,是中國第一家國立博物館,其藏品來自清王室的熱河行宮和盛京行宮。

    “九一八”事變後,國民政府計劃將北京的大批文物精品遷移到南方,這一消息,經報紙披露後,引發巨大爭論。許多學者反對文物南遷,其中最激烈的反對者,當屬古物陳列所前所長周肇祥先生,他發起組織“北平民眾保護古物協會”,在太和門集會宣言“誓與國寶共存亡”,並給支持南遷和參與南遷工作的人士打騷擾電話、寄恐嚇信。著名學者胡適和著名作家魯迅,也在反對者的行列之中。而在故宮博物院內部,關於古物是否南遷也存在爭議,故宮博物院的創始人之一吳瀛最初就不贊成。最有意思的是,當故宮博物院古物館副館長馬衡在為南遷做准備時,他的兒子馬彥祥卻在報紙上發表文章呼吁“要抵抗麼?先從具有犧牲古物的決心做起!”除此之外,北平和外地的不少民意機構也紛紛通電,加入反對南遷的大合唱。

    古物連夜起運,故宮到火車站沿線戒備森嚴

    雖然反對聲四起,但為了確保珍寶在外敵入侵時不致散失,古物南遷最終成為社會的主流意見。從1933年起,這批文物陸續經鐵路從北京遷往南京和上海。抗戰中,這批文物又西遷至內地,那是後話。而從1933年2月《中央日報》的相關報道來看,時任國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長兼財政部長的宋子文,是文物南遷的堅定支持者,1933年2月,文物之所以能夠順利開始南遷,與他的關注有著密切的關系。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