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建築材料 >> 仿古建築材料 >> 國之大事“春水玉”

國之大事“春水玉”

日期:2016/12/14 18:21:51      編輯:仿古建築材料

    “春水玉”是以“海東青捕捉天鵝(雁)”為題材構圖,反映我國北方少數民族春捺缽生活的一類裝飾用玉。過去人們不識其內涵而多存在斷代、釋義之誤,自楊伯達考釋出此類玉承載的文化內涵與時代背景後,“春水玉”作為一類具有濃郁北國民族風情的特色題材,越來越受到藏家與研究者的關注。

    “春水玉”可追溯至更早的遼代契丹族傳統游牧狩獵生活中的“春捺缽”習俗,流行於金、元之際,式微於明代。遼代“捺缽”與國家政事緊密相連,遼代一切國家政事基本都在“捺缽”中進行。據史料記載,遼代皇帝前後來過吉林“春捺缽”29次。遼代皇帝正月上旬從首都“上京”出發,一路東行,最後來到查干湖西南處(現吉林省乾安縣境內)設“春捺缽”,前後歷時60余天。他還介紹說,“春捺缽”的活動以捕魚獵雁為主,並借漁獵之機,大宴群臣和使節,約見各族首領、接納貢品,商議國事,春水玉就是這種習俗的見證物。

    “春水玉”最早出現於金代,早期的“春水玉”構圖簡約,多僅有“海東青啄鵝”圖式而罕見其他輔助物。“春水玉”制作以镂雕、陰刻加工為主,造型簡練,多強調寫實,一般不講究細節繁褥刻畫。元代“春水玉”構圖繁緝生動,主題圖案中除保留了傳統“春水玉”中“海東青捕(啄)鵝”的核心物像外,還增加了荷蓮、蘆葦、水草、水波紋等景觀物像,拓展了“春水玉”組圖的內容與視覺空間。明代是“春水玉”的式微期,此期不僅數量急劇減少,雕琢工藝不夠精細,還表現為傳統春水玉中“海東青捕(啄)鵝”的緊張、血腥獵殺場面為一幅幅清新自然的“天鵝(雁)穿蓮荷”圖所取代。

    上圖春水玉為無錫市博物館館藏一級文物,為嶂山堯歌裡錢裕墓出土的玉帶飾。此件玉器玉質溫潤,佩飾背面有橢圓環襯托,正面透雕荷蓮、草卉,中間一只張口展翅的天鵝潛入葉叢之中,上方一只細身長尾的海東青正在回首尋覓,伺機攫捕;帶鉤同樣以荷蓮、草卉圖案,采用镂雕,同佩飾有機組合。整個玉雕設計巧妙,主體突出,線條流暢,雕工精細,層次亦非常豐富,多達四層,富有立體感。其雕刻對象的瞬間情態惟妙惟肖,可謂形神兼備。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