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雨長廊 西塘古鎮獨特風景線
日期:2016/12/15 21:44:25   編輯:古代建築西塘的雨廊(廊棚)是江南水鄉中獨一無二的建築,是古鎮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所謂雨廊,其實就是帶頂的街。西塘的廊棚以其獨有的的卓約風姿吸引中外游客。西塘的街道大多有廊棚覆蓋,使商人貿易、行人過往無日曬雨淋之憂。
廊棚沿河一側有的海設有靠背長椅,供行人休息。廊棚多為磚木結構,一般寬2-2.5米,集中在北柵街、南柵街、朝南埭等商業區,總長有1000米,既可遮陽又可避雨。最具特色的,當屬臨河的那些,在靜悄悄的晨昏時刻,漫步在廊棚下,只有自己的心跳聲還有一些很懷舊的心情。
朝南埭的廊棚,上百年了,兩岸的粉牆烏瓦,影子沉在門前的河水中,吹一陣風,濕亮的靜影就散墨般淡盡。這樣的地方,可游,更可居。假定倚欄默待窗月映水,就會想到往日。流年似水,南社諸友在廊下的詩酒之樂,早入後人談笑。思其本事,不禁仰屋興歎。走在西塘的廊棚裡,我的心裡就會有淡淡的感傷生長。這裡的店鋪還是象多少年前那樣的運作著。一邊的供銷社裡是一壇一壇的醬油和老酒。老奶奶守著她的葦花掃帚和拖把瞇著眼和老姐妹唠叨。秤行的師傅在過去可是了不起的手藝人,就算是現在,老師傅面對來來往往的游客也還是一臉的驕傲。我看見一個家具店的老板放下飯碗,熱心地幫一個客人挑選最簡單的那種小板凳,他的妻子,一個苗條的女人,為了小女兒的功課大發牢騷,小女孩捧著碗一邊吃一邊看電視,對她的媽媽充耳不聞。漁具店,農機店等這些陳舊的店鋪好象是被擦拭的干干淨淨的舊家具,雖然是很舊的了,可是都還在很正常的運作著,充滿了生命力,告訴人們它們仍然在扮演它們過去一樣的角色。
廊棚的由來
民間有一種說法:早先西塘塔灣街有一胡姓年輕寡婦,獨撐一家老小和一個小商鋪。胡家鋪子前的河灘邊有一個水豆腐攤,攤主王二,年輕厚道,家境貧寒。他見胡氏艱難,便生同情之心,幫著做些體力活。日久以後,胡氏為感激這份情,借修繕店鋪之時,沿河建起了棚屋,將店鋪前的沿河街道全遮蓋起來。不想棚屋建好以後,胡家鋪子生意特別紅火。其他商家紛紛仿效,竟連成一片....後取名廊棚,意為為郎而建之棚屋。
《江南古鎮》一書中提到:江南水鄉古鎮由於河網型的地理環境,河道作為主要的交通紐帶,在商市和古鎮的形成、發展過程中起到了基礎性的作用,“因水成市”、“因水成街”。西塘是典型的水鄉古鎮,元代成市,到明代商市已相當繁榮。沿河而築的廊棚就是最具特征的建築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