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南水北調為遺址群“讓道” 再現中國最大古代鹽場

南水北調為遺址群“讓道” 再現中國最大古代鹽場

日期:2016/12/15 15:07:45      編輯:古代建築

 

現場考察

 

    壽光北部,一望無際的鹽鹼地。而就在這片鹽鹼地下邊,卻隱藏著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制鹽聚落遺址。12月11日,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及山東文博界的部分專家到壽光雙王城鹽業考古工地進行了考察。通過考察,專家得出了一致的結論:這裡至少在商代就是我國重要的制鹽區。

    再現古代完整制鹽作坊

    自今年4月份以來,山東省考古隊在壽光雙王城發掘了編號為07和014的兩處遺址,發掘面積近4000平方米。專家這次將考察014遺址,並結合以往的研究對雙王城鹽業遺址群的歷史價值和考古價值給予定性。

    專家考察的014遺址位於整片遺址群的西部,發掘面積2400平方米,分AB兩個發掘區,文化遺存分屬商周和宋金兩個時期。商周鹽業遺存有鹵水坑井、蒸發池、蓄水坑以及煮鹽用的兩個大型鹽灶,出土有大量盔形陶器殘片。宋金時期遺跡有鹽灶、房屋和溝等。在現場,省考古隊工作人員向大家介紹了發掘情況,通過現場的一些遺跡基本可以了解古代制鹽工藝的流程。如果把發掘區繪制到平面圖上,一個古代的制鹽作坊便會依稀可見。

    南水北調為遺址群“讓道”

    壽光雙王城水庫鹽業遺址最早發現於本世紀初。2002年起,省文物考古所與北京大學文博學院聯合對渤海南岸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調查,在渤海南岸共發現商周時期與制鹽有關的文物點200余個。雙王城水庫始建於上世紀70年代,南水北調工程將原庫區擴大為17平方公裡。經過調查,在新庫區范圍內共發現遺址30處,均為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的制鹽遺址。此後,省考古隊先後進行了5次更大范圍的調查工作,在壽光雙王城水庫及周圍30平方公裡內共發現商周時期的遺址87處,時代分屬龍山文化、商周、漢及宋元時期。這是渤海南岸商周時期規模最大的制鹽遺址群,也是目前為止我國發現的商周時期最大的制鹽遺址群。

    為做好雙王城水庫周圍鹽業遺址群的保護工作,省南水北調工程建設管理局根據文物分布情況,對庫區進行了調整,將水庫原設計面積由17平方公裡調整為12平方公裡,影響到的遺址由30處減少到12處。

    專家:加強遺址保護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國家文物局專家組組長徐光冀在查看現場後表示,這是國內第一次發現用海水制鹽的遺址,初步可以斷定發掘現場是一個加工作坊,從制鹽考古角度來說,是個非常重要的發現。專家認為,在這麼大范圍內發現如此密集的與制鹽有關的古代遺址,在我國考古史上尚屬首次。通過發掘發現的這些商代晚期遺存,說明該地區至少在商代就是重要的制鹽地點。鑒於該地區在中國鹽業發展史的重要地位,專家還建議設立魯北鹽業考古研究專項課題,同時建議進一步加強雙王城水庫周圍鹽業遺址的保護工作,盡早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雙王城水庫鹽業遺址群位於壽光市羊口鎮雙王城水庫周圍,東北距今海岸線27公裡,南距壽光25公裡。這一帶屬於古巨澱湖(清水泊)東北邊緣,地表平坦,地勢低窪,海拔僅3—4米。自2003年夏發現商周時期制鹽遺址後,這裡便開始引起國內國際考古專家的高度關注。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