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龍口發掘出埋藏五千余年的大汶口文化遺址

龍口發掘出埋藏五千余年的大汶口文化遺址

日期:2016/12/15 15:03:35      編輯:古代建築

  經過一個多月的考古挖掘,一個5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遺址,浮現在山東省龍口市諸由觀鎮東羔村。昨天(9月1日),數十名考古專家仍舊忙碌在搶救性考古發掘的現場。

  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

  為配合龍口市濱海觀光大道修建工程,煙台市博物館與龍口市博物館考古專家決定聯合對龍口段沿線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根據前期勘測結果,諸由觀鎮東羔村遺址被納入工作重點。從7月22日開始,考古專家進入現場挖掘。

  古人的半地式穴居

  昨天上午,記者在現場看到,考古專家聚集在比較規整的圓形坑前,小心翼翼地清理土層。放眼望去,一個整體被發掘出來的半地穴式的房子,周圍分布著均勻的柱洞,中間有一個大柱杵、中心柱。房西部有個晚期溝,東北部有個灰坑。

  專家介紹,這些房居遺址集中反映了當地大汶口時期古人的生活習俗,他們所居住的半地式穴居也就是木制的草房。通過這些浮現出來的遺址可以看到古人的生活習俗,他們在地上挖掘出多個坑,在坑底放上石頭,然後埋上木樁,作為支架,再鋪上草,就形成框架式的半地式穴居。

  已發掘8座古聚落房址

  據考古專家介紹,目前發掘的只是路上這部分,發掘面積接近200平方米。發掘情況表明,東羔村遺址屬遠古時期大汶口文化遺址,距今5000至6000年,面積約3萬平方米。這一古聚落遺址的發現在我市尚屬首次,對研究這一時期龍口地區先民生產、生活狀況具有重要的考古價值。截至目前,已發掘出8座古聚落房址,據考古人員分析,這些房址是新石器時代人的半地式穴居。

  相關鏈接: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晚期重要的遺存之一,因首先發現於山東省泰安縣大汶口遺址而得名,其分布范圍北瀕渤海、南抵蘇皖、西進河南,始自公元前4300年,到公元前2500年左右發展成山東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的陶器特征明顯,居民盛行青春期拔牙的風俗,這是中國東南沿海古代先民拔牙習俗的發源地。

  大汶口文化的社會經濟已發展到較高水平,已發現的許多刻劃符號被認為是古老的象形文字;當時的社會已產生嚴重的貧富分化,私有制逐漸形成,整個社會已接近階級社會的門檻了。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