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底蘊豐富,源遠流長,形成了以儒釋道為核心的傳統哲學思想:中國建築經6000年的發展歷程,體系完整,蘊含著無窮的精神文化。文化施及建築,建築彰顯思想。
在長期的演變當中,儒釋道三家如何在同一建築中和諧統一又相互獨立?古跡保護與現實發展又應該怎樣平衡?
11月9日晚,舊經管報告廳。李乾朗教授作客由清華大學學生會舉辦的時代論壇溯源講堂,運用田野調查法和透視作圖法從文化本質對中國古建築進行了一次全方位解讀,讓同學們感悟到了天人之和諧,體味天地之大美。
李乾朗教授解讀中國建築與儒釋道文化
“所謂田野調查就是要親自去看,不能僅僅讀二手著作,而要到現場去體會,我總是覺得古建築也有很悠久的歷史,它們就像千歲爺、萬歲爺,如果他們地下有靈,跟我會有心靈的對話。”一開場,李乾朗教授就指出研究古建築的關鍵所在——要親臨現場,用心去體會,與建築進行對話,這樣才能真正讀出建築的內涵。
“中國古代文化浩瀚無邊,有人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我寧願說,先人把他們的所思所想,他們生活中的需求,通過建築表現出來。”李教授道出了自己對建築的理解,“理解中國建築可以有很多種角度,我覺得從儒釋道這個觀點來理解,不失為一個吸引人的角度,因為它引人入勝。儒釋道文化其實是共同影響中國古建築的。如要你要找純粹的某一種文化影響的建築基本上是找不到的。我覺得這三種文化是中國建築的‘DNA’,任何一種建築你都可以找到這些文化的元素。”
李教授認為,儒釋道文化是中國文化中的精髓,它們從排斥到融合的過程影響著中國的古建築。他在現場為同學們展示了一幅示意圖,形象生動地表現了這一過程。
儒家思想與建築:中庸和諧、依仁游藝
李乾朗教授回答同學提出的問題
中庸和諧、倫理有序、依仁游藝、諧隱相生。儒家文化對中國古建築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李教授指出,受儒家文化影響的建築就如同主人接待客人一般,它周邊的序位布局是有一定的關系的,對稱是一大特點,儒家的這種審美觀在音樂中也有體現,儒家的音樂往往“有節含蓄”。
李教授用紫禁城三大殿、天壇祈年殿、北京四合院、皖南民居等建築進行了生動的解釋。紫禁城三大殿立在三台之上,從空中俯瞰工字形三台,太和殿用重檐庑殿頂(庑 wǔ 正房對面和兩側的小屋子),中和殿用攢尖頂,而保和殿用重檐歇山頂,主從分明。太和殿寬闊空蕩的殿內,只在中心設置一個寶座,借以凸顯天子之權威。祈年殿的外觀為圓形三重攢尖頂,內部的柱子卻用外圓內方的系統排列,反映中國古代天圓地方思想及空間觀念。北京四合院的空間布局是明清時期中國北方倫理秩序的具體表現,正房居中,廂房分列左右。皖南民居外觀上最顯眼的特色是高聳如牌樓的馬頭牆。內部天井窄小,幽暗的光線帶給宅第寧靜,屋檐滴下雨水匯聚在有如方硯的庭院中,格局緊湊,卻讓人感覺生活在水與光交融的環境裡。
釋家思想與建築:萬向森林,圓潤有序
李教授說,佛在詞典中的意思為“覺悟者”,佛教影響的古建築通常四面有門,建築頂部為尖狀物,代表修行到一定程度時就會超脫塵世,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儒家思想影響的建築,如天壇,頂部圓潤。李教授舉了應縣木塔和承德普寧寺大乘閣的例子。應縣釋迦塔立於寺之中軸線上,保存了遼代以佛塔為核心的布局特性,它的構造極為復雜,外觀五級六檐。各層所供佛像不同,禮佛者從一層的顯宗逐層拜到五層的密宗,完成顯密圓通之境界,反映了遼代大乘佛教思想內涵。普寧寺後段最高為大乘閣,象征須彌山或吉祥山,四周分布著代表四大部洲與八小部洲的中小型建築,形成佛教曼荼羅世界,以漢、藏混合式建築表現了密宗境界的創作。
道家思想與建築:天人合一,大象無形
李教授說,道家有一種說法“洞天福地”,這一思想貫穿於道家思想影響的建築中。“道觀”這個名稱中的“觀”字,有等高望遠之意,道家建築多位於山頂,表現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這類古建築提倡利用青山碧水,體現建築與自然的結合。“老子中有一句話叫‘大象無形’,我非常喜歡這句話。真正了不起的偉大的形象是不能名狀的,它不是一種特定的形。”李教授指出,“還有就是沉懷味象。我們去感受一種建築物,一種環境,其實是五官的體會,而不是只有視覺的體會。個人的心境對觀察建築物是有影響的,看你用什麼樣的心境去看建築物”。
道家文化影響的建築物講究的是形象相生。它雖然沒有對稱性,但是亂中有序,人們也可以從中觀察到四季、光影的變化。李教授舉了拙政園的例子,拙政園以有聚有分的大池為主,四周布置高低錯落及功能各異的建築,旱舟泊於渡口,廊橋架於河,曲橋橫跨水面,山丘被水環繞,布局緊湊,空間疏密有致,層次豐富,為蘇州園林之傑作。
講座的後半個小時是觀眾提問時間。現場觀眾踴躍提問。李教授在回答一位同學的提問時指出,中國歷代建築思想的傳承主要通過言傳身教,這種思想融入了古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如儒家對人的關心,道家對自然環境的尊重。而我們現在的一些建築過於迷信科技,缺少一種文化味兒,“我們不要把高科技當成膜拜的宗教”。(校學生會 張麗捷 采寫整理 編輯 襄桦)
背景鏈接:
李乾朗(1949年-)台灣台北人,台灣文化大學建築系副教授,台灣傳統建築研究者,台灣古跡審查委員,台灣古跡維護志工,古跡修護研究者,畫家,中國古建築透視圖法第一人。
主要著作:《台灣建築史》《穿牆透壁》《傳統營造匠師派別之調查研究》《台灣建築百年》 《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
名家評李乾朗:
森羅萬象凝聚在,神靈的殿堂。莊嚴建築矗立出,帝王的宮殿。李乾朗精通中國傳統建築的構造技法與裝飾加工,以充滿感情的目光,讓豐富的細節在現代蘇活。
——杉浦康平,國際知名設計大師
中國木構建築構件繁雜,園林和民居又多因地制宜,使得空間的組構更是難以掌握,常讓觀者止於神往,卻又知難而退。我在多年前研習江南園林期間就非常羨慕乾朗的一雙似X光的眼睛及計算機一般的巧手——他的雙手一如傳統的建築師,總能精確地傳達雙眼所見及腦中所想的 ,畫出來的圖讓人一看就懂。
——黃永洪,建築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