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評詩便要了解作者生平。知道了作者一生際遇才會了解他的詩的內涵。張繼,唐朝人,不第書生,生平所著不豐,惟有此詩流傳深廣,所謂“一言動天下”大概就是這樣,這首詩作於作者科場失利返鄉途中,因此詩中自然而然流露出淒涼悲苦的情緒。畢竟古時金榜題名才是正途。作者的心情可以理解,只是不知道該替他惋惜還是慶幸,倘若他科場高中,中華詩壇就少佳作一篇了。
言歸正傳。這首詩的題目就很精練。“楓”是季節;“橋”是地點;“夜”是時間;“泊”是時間。四個字,該介紹的都介紹了,“吝啬”到了極點。然後首句直接進行景物描寫。“月落烏啼”,有聲有色有情。在古詩詞中,凡用“月”“烏”者不外乎“淒愁悲苦”四字,太陰西墜,烏鵲哀鳴,張繼的哀怨之氣與郁悶之氣貫注其中,不解人意的霜氣偏偏充盈天地,為這濃秋之夜和張繼心中灑下絲絲涼意。視覺、聽覺、觸覺三管齊下,恰如其分地現出了他的心境。
同樣的景色在不同心境的人心中有不同的感覺。同樣是秋夜對月獨處孤舟,李白蘇轼二人定是要“舉杯邀明月”、“把酒問青天”了。但換了失意的人,不過是“獨步漫長宵,風過花零,遙望月空鳴”而已。因此,作者在第二句中用一個“愁”字點出全詩主旨,一切描述都是為了突出這個“愁”字。寒水微波粼粼,江中漁火點點,再加上秋風的低吟,一片片枯敗楓葉劃過張繼心頭落在水面,恰恰勾起了他對故鄉的思念,對前途的迷茫,他的心中僅剩下一種感情--愁。秋風送寒,獨臥小舟,輾轉反側無法入睡,這“對愁眠”甚至有幾分“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孤苦伶仃了。一個落第書生形象躍然紙上。
恰在此時,“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偏也巧,詩境與寺名渾然一體,寒山秋夜孤舟,我到時怕是會悶死。寒山寺每年正月初一凌晨鳴鐘一百零八響,因為佛法認為人生愁苦有一百零八種之多,故而鳴鐘解憂。一百零八鐘響,一百零八憂解,開始新的一年。這誠然是美好的祝願,可惜張繼秋季到此無緣聆聽,他聽到的是寒山寺每夜常例的“警世鐘”,但這也讓張繼聯想起了“鐘聲解憂”的傳說。鐘聲一下下撞擊他的耳膜,撞擊他的心房,撞擊他心中的苦悶,他多麼希望這憂這愁真能隨鐘聲而去。作者用這樣兩句作尾,應該是激勵自己重燃生活的希望,使始終壓抑郁結的詩境有了個還算昂揚的結尾。
讀罷此詩,感觸良多卻盡在詩外。一個讀書人真的只有“功名”二子是最重要的?自隋到清,考出了多少進士,其中英才罕有。聞名於讀書人本職工作--寫作上的人偏多為無緣仕途的人,如張繼,如蒲松齡,這難道就是魚與熊掌不可皆得?立功名而聞於世的方法絕不只科場高中一途,古是,今亦是。
221.225.177.* 說道:2008-11-16 11:24
詩作者是張繼,是他中了進士後因安史之亂避難到江南蘇州游歷,並不是落第書生.所以解釋詩意全然誤會了.古吳子評.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首唐代詩人張繼的古詩——《楓橋夜泊》,把楓橋與寒山寺的優美意境融為一體,成了聞名中外的千古絕唱,寒山寺也因而名揚天下。
寒山寺位於蘇州城西阊門外楓橋古鎮,始建於南朝時期的蕭梁代天監年間(公元502-519),曾名“楓橋寺”,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宋嘉祐中(1056—1063)又改名為“普明禅院”。范成大《吳郡志》載:“普明禅院,即楓橋寺也。在吳縣西十裡,舊楓橋妙利普明塔院也。”到了唐代貞觀年間(627—649),傳說“寒山”和“拾得”二位高僧曾由天台山來此住持,遂更名寒山寺,故寒山寺因此而得名。
寒山寺在歷史上曾迭遭火災,屢經興廢。破壞最嚴重的是清末庚申年(1860),清軍與太平軍交戰,竟縱大火,致使層樓傑閣,蕩為煙埃。清光緒22年陳夔龍拓門構堂,並建鐘樓,鑄鐘懸其上,以存古跡。宣統三年,巡撫程德全與布政使陸仲奇又加修繕,並重建大雄寶殿,一時又成為吳中名剎。解放後,經兩次全面修整,如今已是黃牆黛瓦,綠樹成蔭,莊嚴幽深,引人入勝。
寒山寺現存主要建築和古跡,有大雄寶殿、庑殿、藏經樓、寒山、拾得塑像、碑廊、鐘樓、楓江樓等。現在的殿宇,都是清光緒二十二年至宣統三年(1896—1911)期間重建的。寒山古寺坐落在古運河畔的楓橋與江村橋之間,門口的一條千年運河,就象一條巨龍默默地守侯在寺院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