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爾冬強,用影像撫慰古鎮情結

爾冬強,用影像撫慰古鎮情結

日期:2016/12/16 15:38:25      編輯:古代建築
歷經整整一年的策劃編排,以口述歷史的方式完成的《口述歷史:爾冬強和108位茶客》,近日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在滬出版。

為完成本書,由爾冬強牽頭的工作團隊在八個月的時間裡采訪了150位朱家角民眾,涉及360行的許多方面,本書最終定稿選擇了120個人的口述故事,其中大部分內容予以保留。爾冬強本人為其中百余位被訪者拍攝了人物肖像。一些歷史藏品除署名外,均來自爾冬強私人博物館的館藏。

爾冬強為這本書不僅付出心血,還專門開了一間茶樓,選址朱家角北大街,在氤氲著滄桑歷史的老屋裡,與茶客品茗長談。這些茶客,有米老板、殺牛作、油漆匠、賣油徒、柴主人、茶樓老板、煤球行老板、飯店學徒、浴室擦背,還有中醫世家……或商或工或醫,來自各行各業,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也都是平民百姓,對朱家角有一肚子掌故。有些行業,已經逐漸消失,如殺牛作、賣油徒、浴室擦背,關於這些行業的口述歷史資料彌足珍貴。訪談記錄原汁原味,生動有趣。

為什麼是朱家角?為什麼是108位茶客?為什麼用影像的方式記錄?一切的原因在爾冬強那裡都可以歸結成兩個字:有愛。

“我第一次隨父親到朱家角郊游是1965年的秋天,那一年我六歲。父親說:‘你馬上要讀書了,應該讓你多看一些東西。’”對於一個在城市裡出生、長大的孩子來說,朱家角的一切都是新奇、好玩的:寬闊的漕港河,往來如織的船舶,好像有著運不完的貨物,高聳的放生橋,趕集的鄉腳,行色匆匆,臉上帶著知足和安詳。悠長的北大街,店鋪一間挨著一間,林林總總的貨物引人駐足,誘人的糕餅又讓你垂涎欲滴,一路逛去似乎永遠也走不到頭;臨水的河灘邊,有張網捕魚的漁夫,有淘米洗衣裳的阿婆;喧鬧的茶館裡,坐著“茄山河”(聊天)的茶客;還有那城隍廟裡飄蕩的香火、娘娘廟裡清晰的晚鐘……

正是那一次的朱家角之行,父親為爾冬強上了一堂生動的中國傳統文化課。此後每逢暑假、寒假,他與幾個最親密的同學最喜歡去郊游的地方就是朱家角。

1980年,爾冬強開始做自由撰稿,為港台地區和歐美一些雜志工作,在中國廣闊的農村拍攝了大量有關中國鄉土文化、民間藝術、區域文化的題材,出版了《中國民間藝術》、《貴州傩戲面具》、《中國泥塑》、《中國彩繪》、《中國镌雕》等近10本反映中國民間文化的大型畫冊。“我之所以長時間流連於中國鄉村、沉浸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蹤影裡,我想是父母給我的家庭教育和兒時江南水鄉給予我的文化記憶有關。”


20世紀80年代後期,爾冬強在上海畫報社當記者和編輯,有機會和古建築保護專家阮儀三教授合作拍攝大型畫冊《江南古鎮》,“當時我開著新買的吉普車深入走訪和拍攝了江南50余個古鎮。能重溫兒時的美好感覺,那是我最快樂的事情。遺憾的是我們當時的工作是在江蘇和浙江等一些未經開發的古鎮裡展開的,上海的一批古鎮如朱家角、七寶、泗泾、南翔等並不在我們所列的工作名單中,因此錯過了系統普查和記錄當時上海地區古鎮生活的機會,為此留下無法彌補的遺憾。可我當時還樂觀地認為不久以後總能抽空補上這些工作。”

這一個“猛子”扎下去,竟用了他20年的時間,因為不僅是上海、整個中國都處在大規模的城市改造和發展中,從沿海通商口岸城市到長江沿岸的港口城市,爾冬強一路拍攝記錄的速度根本趕不上拆房子的速度。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