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首例民國建築大修 民國交行上加“金字塔”
日期:2016/12/14 19:02:56   編輯:古建築保護從去年起,它就在進行修繕。頂上汪偽時期遺留下來的歷史違建早已拆除,建起玻璃的“金字塔”頂。讓市民不解的是,這座並不大的樓,怎麼這麼長時間還沒有建好?昨天,記者了解到,原來,這幢樓內外都進行了“大手術”,整幢建築現在已經“脫胎換骨”,遠比新建一幢建築更麻煩,堪稱進行了南京民國建築史上最徹底的一次保護與復興。
大修 上百根梁柱全換
高樓矗立的新街口,歲月的滄桑掩蓋不住老工行的風采。方正的體型、厚重的愛奧尼柱、包銅雙開大門,在如織的人流中擁有頗高的回頭率。從外面,只能看到老工行在施工。裡面,其實在進行一場脫胎換骨的大手術!
“所有梁、柱全都換掉了。”民國建築更新與保護的權威專家、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周琦昨天介紹。他告訴記者,這幢樓看起來很結實,其實內部早就不行了。他們進入現場發現,很多牆壁的病害都不輕,出現開裂等症狀,而空氣及水分侵入牆體之後,包裹在裡面的鋼筋也就被侵蝕了,“我們取樣回來檢測,那些鋼筋都已經酥化掉了,根本不能再繼續支撐整個建築。”
周琦告訴記者,因此,這次對整個建築動了徹底大手術。先對內部雜亂的管線進行全部替換,再用鋼結構支起了整個老工行進行大修:用新梁替換掉了上百根老梁;對病害不輕的牆壁,得鏟掉表面四五厘米厚的混凝土。
花費 每平米要1萬多元
混凝土是外科手術,對於裡面已經變酥的鋼筋怎麼辦?
周琦說,鋼筋抽出來不可能。采取的方法是在外面打上鋼板,將鋼筋包在裡面。這樣一來,承受力量的其實不再是鋼筋,而是轉化到了結實的鋼板上。外面再直接澆築混凝土進行修補。從外面看起來沒什麼變化,其實裡面的“筋骨”全都換掉了。
這樣“修舊如舊”做下來,費用自然不菲。周琦透露,3000多平米的老工行的修繕,共花了5000萬元,每平米修繕費用相當於1萬多元!而新建一幢磚混鋼筋結構的建築,只需要兩三千元每平方米。“當然,這裡面還包含了裝修及設備安裝費用。”周琦說,算下來,這樣的修繕所需的費用,至少比新建要多一倍以上。
變身 一樓今後成博物館
據了解,老工行大樓的結構改造就花了5個多月時間。目前已進入內部裝飾階段。預計最快將於今年8月完工。
根據設計方案,中山東路1號大修完成後,一樓將打造成一個博物館,展示工商銀行的歷史,以及介紹這幢老建築70多年的“風風雨雨”。以前“傳說”中神秘的金庫也被保留下來,當然不會再當作金庫使用,而是作為博物館的一部分,向市民展示。“門還是很結實的,鋼筋混凝土的牆壁,我們也做過了修繕。”
二樓和三樓則作為工行財富中心對外營業。至於頂樓,東北的塔樓難於復建,不過其他3個經修繕的塔樓將作為休閒茶室、休息廳使用。頂部新加的玻璃“金字塔”,在夜幕降臨時,大樓內的探照燈將從內部打出,屆時,會如同市中心一顆玲珑剔透的鑽石。這棟民國老樓將再次成為視覺中心。
據了解,這也是南京截至目前修繕最徹底的一幢民國建築。“民國建築的保護修繕分為3種。”專家介紹,另一種是修補式的搶救修繕,確保治好建築最危險的病害;最次的一種是只對外立面出新。專家也呼吁,希望南京今後能多一些徹底的“內外科手術”,少一些只是“塗脂抹粉”的修繕。
相關新聞
70年已是民國建築大限
老工行在大修時,專家發現,內部鋼筋都已酥化。昨天,周琦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其實鋼筋混凝土的民國建築,設計使用年限只有70年。也就是說,南京現在有很多民國建築都已面臨著大限已至或將至的問題,很多建築經專業機構檢測,已被鑒定為危房。亟待修繕保護、消除病害。
“木結構的建築,生命力反而更長。因為很多木構件可以替換。此外,磚石結構也不容易腐蝕。”周琦說,而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建築,看起來結實,壽命卻短。特別是民國時期的水泥標號很低,強度只有目前水泥的三分之一。例如大華電影院的牆壁,用鋼筆去劃,都能輕易刮下很多混凝土。
“其他隱患也不少。”周琦說,例如當時的地基,很多是木樁,容易泡爛,會導致整個建築下沉。還有設備管線老化嚴重,管線亂成一團。但他也坦言,民國建築要想進行徹底的修繕,很難。根據《文物法》“誰使用、誰修繕”的原則,很多民國建築的產權人不願出錢修繕,光靠政府出錢,頂多是搶救性維修或對外立面進行出新。全市每年能拿出的錢,可能都不如老工行“內外手術”的錢多。徹底大修是保護它們的最好辦法,但資金是最大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