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辭
秋風起兮白雲飛, 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蘭有秀兮菊有芳, 懷佳人兮不能忘。
泛樓船兮濟汾河, 橫中流兮揚素波。
蕭鼓鳴兮發棹歌, 歡樂極兮哀情多,
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早就聽說地處黃河和汾河交匯處有個後土祠,後土祠裡面有個構思奇妙、巧奪天工、堪稱神州古建一絕的秋風樓,但因路途遙遠,一直無緣目睹。近日,我有幸陪同省行的幾位客人踏上了這一片歷史的熱土。經過一個多小時的顛簸,心儀已久的秋風樓終於出現在眼前。導游同志介紹說,漢武帝劉徹曾6次視察了汾陰,其中一次是公元前113年秋季。武帝到這裡祭祀後土之神時,乘船於汾河之中,同群臣歡宴時看到秋風蕭瑟,百花凋謝,鴻雁南歸的蒼涼景象,即席吟出了千古流傳的《秋風辭》:“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祖先們為了紀念漢武帝,保護這首辭賦,不惜重金,在後土祠修了這座秋風樓。此樓座落在一個3米多高的寬大的台基上,樓高32.6米,整個樓體分3層,每層面闊進深各五間,一應的木質結構,形態各異,轉圜有度,體質玲珑,實為當今古建築中罕有。
在導游的引導下,我們攀上二樓,鑲嵌在北牆上的一塊石碑赫然在目,此碑是清同治十三年秋風樓遷建時所立。碑記的前半部是漢武帝《秋風樓》的原文,後半部是用楷書镌刻的碑文,記述的是秋風樓遷建的經過。我深情的目光凝聚在“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的辭句上。導游講,“佳人”所指多有異議,但最好的解釋應指國家的賢才棟梁。此時,我才體味到漢武帝求賢若渴的心情。是啊,歷史上哪一個朝代的帝王識賢臣、起忠良、納雅言、遠小人,哪一個朝代就興旺發達,反之則人心向背,其政必敗。正如韓愈的《馬說》裡所述的“……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沒有用人的膽略就沒有識才的慧眼。在進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今天,胸懷大志、報效祖國的赤子濟濟,正需要的不就是慧眼識才、大膽用才的“伯樂”嗎?也不正需要適應人才發展的機制嗎?
“上三樓了!”同行小李的吆喝聲打斷了我的思緒。我趕緊隨他們走上三樓,頓覺清風拂面,心曠神怡,一抬頭,面前豎著一米見方的石碑,碑文是元朝大德年間镌刻的《秋風辭》原文,字跡剛勁清秀,雖經歲月風蝕,還可辨出。
我站在秋風樓上,四周環望,山水旖旎,景致各異。向東面望去,我不僅朦胧地領略到“瞻魯”的意境,還清楚地看到黃土地上成片的蘋果林,滿樹的果子在綠葉的映襯下,格外紅艷,著實可愛;埝畔的柿子樹,不僅葉子紅得泛紫,而且柿子像一串串透亮的小紅燈籠,望得久了就看不清哪是果兒,哪是葉,果子和葉兒交匯在一起,宛如環繞綠色田野的一條條紅帶子;看完這仙境般的山色,我又轉向樓北,只見巍巍的龍門山隱隱約約閃現在浩渺的煙霧之中。在樓的南面我俯瞰母親河,心情不禁浮想聯翩。汾陰這片廣袤的土地,千百年來沉睡於荒寒的夢境 ,一直期待著東方的日出,直到吹來改革開放的東風,汾陰土地才終於覺醒了,崛起了,生生息息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以一往無前、爭強好勝的萬榮精神,正向著縣委、縣政府描繪的“一國三都”的宏偉藍圖邁進……
短暫的游覽結束了,當我們乘上車子懷著戀戀不捨的心情返回縣城時,回頭望古樸典雅的秋風樓,她在夕陽的照耀下顯得更加巍峨壯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