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西海都市報獨家報道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沙珠玉鄉發現罕見史前巨象頭骨化石,引起了媒體的極大關注。記者從共和縣當地文物部門了解到,沙珠玉鄉扎卜達村又發現疑似冰河時期動物披毛犀頭骨化石。
據了解,共和縣沙珠玉鄉扎卜達村村民任福祿和肖玉傑,在放牧的時候發現沙堆中有一個頭骨,用手刨去周邊的沙土後,出現在他們眼前的是一個從沒見過的動物頭骨,眼眶、前額、牙齒清晰可辨。於是,村民與當地文物部門取得聯系。
共和縣文管所所長高永旺說,他們接到村民的消息後,於第二天派出專人到現場挖掘、拍照,並將照片發往北京中科院,專家初步認定為疑似披毛犀古生物化石。下一步,他們將向省、州、縣專家、領導匯報後,運往北京中科院進一步研究。
根據共和縣文物管理部門人員測量,此次發現的化石頭骨總長度約為58厘米,寬度約為33厘米,高度約為23厘米,牙齒總共有11顆,左邊5顆,右邊6顆,與此具頭骨同時出土的還有一些肋骨、腿骨等。
據高永旺介紹,披毛犀又名長毛犀牛,是一種已滅絕的犀牛,生存於更新世,並在冰河時期存活了下來。披毛犀生活在歐亞大陸北部,我國主要分布在東北平原。它的近親板齒犀則生活在南方。披毛犀有一只扁平的角,可以推開雪來吃草,它亦有一層厚厚的毛皮及脂肪,用來在寒冷的環境保持溫度,因為全身披滿厚厚的毛而得名。這一化石的發現再次佐證了當地曾是古生物生活的絕佳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