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熱心市民反映,在合江縣南關碼頭發現一塊碑刻,疑似文物。接到線索後,合江縣文物局前往現場,一看究竟。
石碑嵌在合江縣南關碼頭長江、赤水交匯處王爺廟遺址的磚牆內,碑高1.9米,寬0.92米,厚0.18米,用楷書陰刻有字。據現場專家介紹,石碑上的1413個字詳細描述了光緒年間竹木交易時的行業規范和交易准則。
合江縣文物局副局長張采秀:整個碑刻一共是14議,主要議的是各路的客商,還有就是木料的拋水,還有漂水,還有木質的割仿,還有木質的捆放,兩河的力夫,還有船夫,對他們整個系列的(行規)都有規定。
據介紹,該碑刻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它的價值不僅體現在物件本身,更是一個世紀木幫繁榮的佐證。
合江縣文物局副局長張采秀:清代時期當時合江的竹木業很發達,據合江的縣志記載,當時的河道赤水河河口到醒覺溪這一帶,兩岸的竹木堆積如山,包括整個川黔地方的客商都到這一帶來交易,這就說明了當時合江竹木業的興盛。目前,《永定章程》碑刻經過搶救性清理,已經移送至合江縣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