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晉江磁灶蜘蛛山一處古窯址堆積層面世,泉州市考古隊清理出一批數量可觀的古瓷標本,年份跨越宋朝至清代數百年。瓷種包括黑釉瓷、綠釉瓷、青釉瓷等三大類;器型從碗、罐、盞,到壺、爐、盤。出土物中的青釉瓷系土龍泉窯瓷,與2007年時發掘的“南海一號”沉船上的瓷器相吻合,綠釉瓷則與伊斯蘭文化有關。專家認為,這些海絲外銷瓷標本再一次印證了古代泉州“海絲”的繁榮。
驚人發現蜘蛛山民居旁挖出古窯址堆積層
昨日下午,泉州市博物館館長陳建中帶領記者前往現場。古窯址堆積層位於晉江市磁灶鎮嶺畔村一民房旁,泉州市考古隊選擇一個大約9平米的探方進行前期發掘。
“挖土機挖下去,發現很多古瓷碎片,我們及時予以制止。”磁灶鎮嶺畔村主任吳吉祥說,4月25日翻建民房時,發現這個古窯址堆積層,經匯報協商,省文物局委派泉州市考古隊前來發掘。
有趣的是,距離此處七八十米處,就是被列入國家級文保單位的“磁灶窯址”。
“磁灶有三座大山:蜘蛛山、土尾庵、童子山,三山環繞,形成磁灶窯址的天然壁壘。”吳吉祥介紹,磁灶一帶多低山丘陵,盛產瓷土,長期歷經采掘,遺跡累累。嶺畔村蜘蛛山、土尾庵、童子山,屬於磁灶窯址宋元時期的窯址。然而這個古窯址堆積層,在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磁灶窯址”保護范圍外。
考古發掘出土三類古瓷標本年代跨越宋元明清
5月27日,泉州市考古隊開始考古發掘,經過幾天的努力,一批古瓷標本出土了。這批古瓷標本年代從南宋跨越到清代,其中以宋元時期居多。
古瓷標本分為三大類:以宋代黑釉大碗、黑釉罐等為代表的黑釉瓷,以綠釉軍持、綠釉提花罐等為代表的綠釉瓷,以及釉色多變的土龍泉窯青釉瓷。器型上則囊括了執壺、盞、大碗、小碗、瓶、罐等。
這批古瓷標本,讓考古隊頗感驚喜。“已經出土了好幾擔!”陳建中說,在清理過程中,考古隊在擾亂層發現了一些清代的瓷片,如今已經發掘至堆積層。越往下發掘,出土的古瓷越多,瓷器年代也更多,從宋朝跨越至元朝。
土龍泉窯青瓷與“南海一號”出土的瓷器相吻合
可別小看這些瓷片。陳建中隨手拿起的一塊碎片,竟是土龍泉窯的青釉瓷!
龍泉窯是中國名窯,主產區在浙江省龍泉市,窯口生產的青瓷釉色層次變化多,釉層透明,釉表光澤很強,瓷器大多銷往官家。那麼,土龍泉窯是什麼?陳建中解釋,土龍泉窯是學術界對仿龍泉窯產品的通稱,這類龍泉產品屬於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用具。
“你看,土龍泉窯的瓷,口沿厚、潤、滑;青瓷釉色多變,從釉色泛黃到帶青,再到青色泛灰,蘊涵著不同文化內涵……”陳建中說,這些青釉瓷與“南海一號”發掘出土的瓷器相吻合,“若不是在此地出土,很可能會被認為是從龍泉窯運過來的!”
綠釉瓷與伊斯蘭文化有關印證泉州“海絲”文化
與伊斯蘭文化有關的綠釉瓷,也是此次考古的一大發現。
“你看,這上面是帶有阿拉伯元素的卷草紋,這上面是像蓮花又不像蓮花的提花……”陳建中如數家珍般,拿著綠色釉瓷片頭頭是道。記者看到,考古現場有一個綠釉軍持碎片,多個上面有著提花圖案的瓷片。
據介紹,軍持是一種盛水器,是雲游僧人、伊斯蘭教徒盛水洗手用具。這種外國器形大約在隋唐時期傳入我國,從唐代至清代的南方北方窯口均有持續生產,大量出口。
“這些綠釉瓷幾乎都與伊斯蘭文化有關,是泉州‘海絲’文化的見證。”陳建中稱。
未來規劃將整體規劃保護擬建陶瓷文創園
記者獲悉,這批古瓷標本僅為初步發掘的出土物。下一階段,泉州市考古隊將著重展開對堆積層的清理和發掘。
吳吉祥是磁灶鎮嶺畔村主任,也是晉江市博物館文博工作人員。他告訴記者,目前發掘的窯址堆積層旁,有一座窯口廟,雖然祭祀的是土地公,但以前祭祀的卻是陶瓷的祖師爺“羅明先師”。
“老祖宗傳下來的,每一次燒陶瓷之前就要先祭拜羅明先師。”吳吉祥說,“羅明先師”相當於陶瓷的祖師爺。解放後,磁灶窯址依舊燒瓷不停,上世紀八十年代過後,窯址才改燒瓷磚。
吳吉祥透露,未來磁灶鎮將把蜘蛛山、土尾庵、童子山這一片古窯址進行整體規劃保護,把窯口廟、古民居、蜘蛛山古窯址堆積層、磁灶窯址等整合起來,規劃建設陶瓷文創園,並與台灣制瓷大師對接,擬設立入村夏令營,讓青少年到文創園拉坯,感受陶瓷文化。“目前土尾庵堆積層保護方案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