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齊家玉器的琢磨工藝特點

齊家玉器的琢磨工藝特點

日期:2016/12/14 13:28:40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玉不琢不成器”,琢玉工具比較簡陋,而琢玉技法卻十分復雜。《詩經》記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說明了用比玉料硬的解玉砂碾琢治玉,是加工玉器的基本方法。直至當今,這種琢玉技藝延續幾千年無質的改變,不過是工具變成電動的轉速快了,解玉砂由石英或隕石顆粒為主,換成金剛石或碳化硅磨料,更細更硬了。以水和磨料打磨沖洗,磨制玉器成形之法依然如故。

    既然是琢磨雕刻,必然就留下相應痕跡。齊家古玉上留下的各種痕跡,記載了當時琢玉的各種技法。品查這些細微琢痕,對識別真偽斷代大有裨益。 
    1.切割開料 
    線切割開料痕跡在玉琮,玉璧上時有出現平面上留下一條較直的稜脊,這是由於開料切割即將切透解開所致,稜脊上留下參差不齊、凸凹不等的貝殼狀斷口,斷口內時常有上銹掩蓋,清洗干淨後細的包漿,沒有包漿則疑為偽作新碴。當地老鄉檢到這些古玉為了漂亮多賣錢,有的用酸將土銹去除,往往破壞了器表的包漿,造成鑒別的疑惑。但開料斷碴內包漿不易破壞,比較好認。當然所謂的現代用布輪磨擦作偽包漿,只能施於光滑面的玉表,這些參差不齊的斷口則無法為之,故線鋸切割開料即將完成時,將玉料冊斷是齊家文化時期的一個特點。


    上大下小的梯形馬蹄鑽孔,也是齊家古玉的一個顯著標志,無論是大孔還是小孔均如此。大孔如钺、璧等,直徑幾厘米的孔徑內壁上,留下了高低不平、寬窄不等、深淺不一的旋轉磨痕。這是因為非金屬管鑽在磨鑽時逐步磨損,越來越細所致。即將鑽透時玉料斷裂,在孔出口邊緣周邊留下了參差不齊的斷口。旋轉圖形條痕內要有包漿,斷口內要有包漿,這較易觀察。還有些鑽後將這些粗痕打磨掉,進一步加工以使孔徑內壁光滑,邊沿圓潤。這給識別增加了難度,但仔細察看,一般孔內壁修磨得不完奈徹底,依然可見稀落斷續的旋轉痕跡,邊沿圓潤處可見到縱向磨痕。

    幾毫米厚,二十幾厘米長度以上的片狀玉器,側看往往不在一直線上,微有弧度或薄厚不均。這是因開較薄較長的料片時,很難把握線鋸沿絕對直線鋸切。凡鋸過木材的人都有體會,即便用墨斗打上直線,用手鋸嚴格按直線鋸開也是很困難的。沒經驗者鋸出線條肯定七扭八歪,幾十厘米長的片形玉器在齊家文化中並不罕見。也有說法因時間久遠玉材內部應力所致稍有彎曲,因未曾查實並計算,玉材應力引起有何變形的實據,不敢臆下結論,故認為大多還是人為切割開料所致。 
    2.拋光 
    玉表的磨光工藝在齊家部分玉器中表現極佳,有些玉琮、大玉刀表面磨制十分精細,手在玉表滑動平整光潔猶如鏡面。分析有兩方面原因,除磨制細膩外,與和田玉材質的細膩也有直接關系。和田玉質細膩堅硬,能磨制的如此光潔說明磨砂十分精細,磨擦的材料也必須精心選擇。推測是使用獸皮加磨砂擦磨而成,即便使用現代工具與磨料,磨制成如此程度也非易事。加之包漿效果,玉表呈現溫柔深沉的光澤,不浮不躁,精光內涵,大顯古玉之風。在和田玉料精制的齊家玉器中,這種老玉之寶光尤為顯著。石英材質的精磨玉表,除手感同樣細膩外,光澤略顯明亮反光,這是磨光、包漿及石英料質玻璃光澤特性的綜合因素所致。齊家古玉中精細品種,因細膩的拋光所顯現的潤澤,讓人愛不釋手,把玩鑒賞,令人心曠神怡。 
    3.鑲嵌、粘接 
    鑲嵌與粘接,在齊家古玉中也經常出現,碎小的石片用漆膠粘貼於玉人身上,十分牢固。漆膠的主要成分就是漆樹流出的生漆,粘合力很強,且耐水和弱酸鹼,粘接縫隙露出的漆膠一般是呈淡黃色。在玉器身上點綴的松石裝飾,則在地子上掏空小槽,松石座臥槽中並粘漆膠,是粘接加鑲嵌,結合的更加牢固,正常碰撞一般不會脫落。玉銅鑲嵌是將銅器留下預設的凹槽,再將琢磨好的玉片粘鑲於銅器凹槽中,鑲玉銅枕。這種方式就是通常所說的銅鑲玉,因古時銅金並稱,又叫金鑲玉。
  1. 上一頁:
  2. 下一頁: